“華盛頓”號航母是來干什么的?答案是:來攪局的。從6月14日上午駛離日本橫須賀基地,到8月8日抵達越南峴港,“華盛頓” 號航母戰斗群馬不停蹄地“奔襲”于東海、黃海、日本海、南海。在東亞并不寬闊的海域上,“華盛頓”號短時間內由北至南橫跨了近2000海里,這在美軍第七艦隊歷史上極為罕見。
視頻:美國航母將不參加9月美韓聯合軍演東北亞劍拔弩張,南海上波詭云譎,美軍對中國海上利益的侵蝕正在加劇。稱霸全球60多年的美國,是一個善于用“計”的國家,智庫多于牛毛,美國比誰都清楚的一點是,中美相爭,得利的一定是他人。那么,美國張牙舞爪的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目的?
以美國開國總統命名的“喬治·華盛頓”號航母,美國軍事帝國虎視眈眈看住東亞的一只猛犬,近段時間游弋東亞,從中國的黃海、東海到南海,輾轉2000多海里,創造了一個新的“三海危機”,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以攻為守,靠航母扭轉戰略頹勢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在太平洋、東北亞、東南亞等地區頻頻舉行軍事演習,美國國務卿希拉里關于南海問題的講話,又把本來比較平靜的“水面”給攪混了。美國最近的一系列動作可謂來勢洶洶,但是透過其高調顯示軍事力量的現象,反而可以看出其內心的戰略虛弱感。
“天安艦”事件究竟誰是肇事者,要真正水落石出尚需時日,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講,美國已經是最大的受益者。它成功地“抓回了日本”、“拉緊了韓國”、“為難了中國”。鞏固和加強其在東北亞地區的主導地位,趁機謀取地緣政治紅利的目的昭然若揭。
力量被伊阿戰爭牽制美國擔心被“擠出”亞洲
讓我們放眼更廣闊的范圍,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對國際戰略格局形成了空前的沖擊,加速了各種戰略力量的分化、重組,從大的戰略格局看,美國的全球霸權受到動搖。
在全球經濟霸權、政治霸權、軍事霸權三大組成部分中,美國的經濟霸權受到重創,政治霸權受到制約,只有軍事霸權還一枝獨秀。全球霸權能力的失衡有可能導致美國戰略冒險的幾率增大,正如美國“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2009年10月在匈牙利演講時說的那樣,“為了能有一個和平的世界,美國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找到自己適當的位置更為重要。一個已經失去了政治和經濟主宰的衰落的超級大國,仍擁有軍事上的絕對優勢,是一種危險的混合?!?/p>
美國過去十年多以來,特別是小布什任期內,由于發動全球反恐戰爭,戰線過長,手伸得過長,在世界上屢屢受挫。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雖然輕易地取得了戰場上的軍事行動勝利,但在戰后重建方面遇到了大麻煩,占用了極大的戰略資源,包括政治、經濟、軍事資源,使美國疲于奔命,整體上顯露出一種頹勢。因此,在東亞和東北亞地區,美國沒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影響力逐漸下降。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穩健推進地區合作,贏得了各國的尊重。所以美國感到自己有可能被擠出亞洲,或者有失去落腳點的危險。另外,中國國力的發展和軍事力量的加強,使美國患上了一種戰略焦慮癥,或者說是一種戰略恐慌。
中國已越來越被美國視為它在全球地緣戰略籌劃中的一個新的聚焦點。其全球布局,包括軍事力量布局、外交布局以及聯盟戰略、經濟政策等等,現在慢慢都轉向中國,更加關注中國。同時,美國的戰略焦慮導致了它的“動作走樣”,最近它在東北亞地區動作頻頻,包括它的兵力東移,把它的海上作戰兵力、航母、戰略導彈核潛艇和攻擊型核潛艇等還有一些大型作戰飛機轉移到關島,移到太平洋方向等等,都是因此而起。為了扭轉在這一地區的戰略頹勢,奧巴馬上任之后,高調地喊出要重返亞洲、重返東南亞的主張。
南海問題上放冷槍
再祭“隔岸平衡手”牽制中國
美國近來一系列動作實際上都是美國這一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中國的發展以及日益擴大的地區影響力,美國又搬出了冷戰時期基辛格“隔岸平衡手”的策略。當時利用中國的因素制衡前蘇聯,現在希拉里在河內關于南海問題的一番話,則意在挑起東盟各國與中國的紛爭,讓中國“腹背受敵”、“應接不暇”。 (中青)
美國精心設計三大陷阱?
通過挑釁激發中國強化自衛反應,反誣中國軍力“威脅”鄰國,惡化中國周邊環境
美國決定派航母到黃海參加軍演的舉動,在中國激起了一片反對和憤怒。有學者認為,面對美國的挑釁,對黃海軍演,最需要認識到這是美國為圍堵中國設計的一個戰略陷阱,必須要對歷史經驗和教訓有所醒悟,不要上美國人設置好的賊船。
其一是將中國定格為對美國霸權的挑戰者。在西方看來,凡是向“世界領導者”叫板的“挑戰者”都不會有好下場,得到好處的往往是追隨“領導者”的“支持者”。例如,16世紀葡萄牙曾是西方世界的“領導者”,而向葡萄牙挑戰的是西班牙,荷蘭則是葡萄牙的“支持者”,到了17世紀末,取代葡萄牙的,不是西班牙,而是荷蘭。當今,美國要使中國“被定位”成美國的“挑戰者”,讓中國重蹈歷史上西班牙、法國、德國的下場,而美國的盟國則明確自己“支持者”的角色,企求獲得好處。
美國為中國量身定做的第二個陷阱,就是通過挑釁、激怒中國,動搖中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冷戰期間,美國推出的“星球大戰”計劃,通過搞軍備競賽拖垮了前蘇聯。
美國為中國量身定做的第三個陷阱,就是通過激發中國強化自衛反應。美國反誣中國軍力“威脅”鄰國,惡化中國周邊環境,妄圖構筑圍堵中國的包圍圈。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東亞,但中國拉近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努力卻令美國感到不快,擔心美國在亞洲的利益會因此受到擠壓,散布“中國威脅論”就成為美國分化中國與鄰國關系的一個重要策略。
中美兩強相爭,最后得利的只能是他人。有中國學者主張,中國如果放棄韜光養晦,會自損利益。 (新華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