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美國每一次軍事刺激,都只會激發中國軍事力量的加強”
“美國每一次軍事刺激都會激發中國軍事力量的加強。現在,中國處在關鍵的發展時期,美國刺激式的戰略布局只能使中國更堅定加速發展軍力特別是藍海軍力的決心。”
境外華文媒體稱,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國只要走向海洋,必然會遭遇美國的力量。但經濟飛速發展、軍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中國,有信心和能力來維護自己的合理利益。近一個月來,解放軍進行多次軍事演習,以反擊美國的圍堵攻勢。中國軍事專家劉江平接受訪問時表示,“在美韓軍演、美國插手南海爭端的當下,中國軍方演習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中新)
“航母是中國崛起的必需品”
日媒鼓動介入“南海紛爭”
“華盛頓”號核動力航母三番五次在中國近海游弋刺激中國,也讓中國軍迷“開建航母”的呼聲高漲。《國際先驅導報》報道指出, “航母是中國崛起的必需品”。遏制美國的海上威脅,維護中國正當的海洋權益,不能只靠近海防御的某些“殺手锏”,這類武器系統不是不管用,而是管不了大用。中國應該努力建設的是能夠產生對等威懾能力的海軍力量。陸軍有一種說法“最好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坦克本身”,這一邏輯對于海軍其實同樣是適用的。
當“華盛頓”號三番五次在中國近海游弋時,國人不禁要問一句:中國的航母在哪里?現在,已經不是討論該不該建造航母的時候了,而是要確定建造多少艘,確定航母什么時候能夠下水。 (《國際先驅導報》)
日媒鼓動介入“南海紛爭”
在美韓、美越一系列軍演、美國高調介入南海爭端之際,日本媒體公開鼓動政府介入“南海紛爭”。日本《讀賣新聞》18日發表社論稱,南海是國際海上運輸樞紐,中國海軍日漸以高壓姿態進出南海,亞洲各國應該聯手遏阻中國進出南海。 (新華)
相關:
五角大樓發布涉華軍力報告
指中國正在發展“反接近技術”
猜測中國可能今年開始建航母
指責中國軍力增長“令人不安”
稱中美“必是敵手并非命定”
8月16日下午,美國五角大樓公布了向國會提交的 涉華軍力報告,這份報告此前曾推遲了半年。與往年相比,今年五角大樓這一報告標題有了微妙的變化,將往年的名稱《中國軍力報告》改為《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
這項報告稱,在軍事透明度方面,中國有了一些進步,但還遠遠不夠。中國決定中止與美國的軍事交流有損美中兩國利益。
報告說,在過去十年間,中國軍力已發展到足以影響其境外所發生的事件。中國軍隊現在可以為國際維和努力、人道主義援助和反海盜行動作出貢獻。然而,中國軍隊其他方面的能力增長更加令人感到不安。
中國正在投資發展迫使美國海、空軍更加遠離中國海岸的反接近技術,并已部署大量短、中程導彈和巡航導彈。
報告說,中國海軍擁有強有力的水面艦只和潛水艇,并正在努力在1998年從烏克蘭購買的航空母艦上打造海軍航空兵力量。中國可能于今年開始建造本國生產的航空母艦。
報告還說,中國還在建設空間和網絡力量,中國仍在建造和發射間諜衛星。
報告同時引述美國總統奧巴馬的話說,他理解美中之間有時會有著困難的關系,但美中兩國“必定是敵手的概念并非命定”。 (人民)
中國向美提出交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美國防部發表《涉華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夸大中國軍事實力,散布“中國軍事威脅論”,還把兩軍關系遇到困難的責任推給中方,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已向美方提出交涉。 (人民)
思考:如何破解中美“安全困境”?
中美關系穩定、健康地發展,需要“共同的利益”、“平衡的力量”和“順暢的溝通”三個穩定支柱
美國近來一系列動作,實際上反映了美國的戰略焦慮。但時代不一樣了,戰略格局中力量對比也變了,美國再繼續迷戀冷戰思維和迷信軍事力量,只能導致更大的戰略挫折。
我們高度重視中美關系,因為它事關國家外交全局和長遠利益。中美兩國關系現在已經發展到了一種超越雙邊、涉及多領域的關系,它具有多層次、復合性的特點。
為了維持中美兩國關系穩定、健康地發展,需要“共同的利益”、“平衡的力量”和“順暢的溝通”三個穩定支柱。只要雙方有加強合作和避免兩敗俱傷的意愿,中美兩國海軍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楊毅認為,要破解中美兩國關系的“安全困境” ,對于中國方面來說,“首在自強”。面對美國的一系列挑釁性動作,面對中美關系的暫時困難,我們一定要穩住陣腳、沉住氣,堅定不移地繼續搞好自己的建設,堅定不移地推進建設和諧世界,堅定不移地發展與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我們發展了,誰不愿與我們合作?我們力量強大了,誰還敢動我們一下? (中青)
作者楊毅,海軍少將,國防大學教授,曾任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海軍武官、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