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北山區村民遭遇石漠化威脅 南方農村報7月13日報道:地圖上,位于廣東韶關樂昌市西部的沙坪鎮形同一片綠葉,捍衛著南嶺山脈的蒼翠與寧靜。然而,這片所剩無幾的綠色,正因為石漠化問題而枯黃褪色。 7月初,南方農村報和南方日報記者在沙坪鎮看到,高低連綿的丘陵山地已經成為了石頭的海洋,只有零星的雜草在石縫中頑強地生存下來。走近細察,幾棵殘存的松樹樁仍殘留著或火燒、或砍伐的痕跡。 被石山包圍的沙坪鎮,只是石漠化威脅下粵北山區的一個縮影。 在廣東,21個縣(市、區)受石漠化困擾。全省巖溶區面積15968490畝,其中石漠化區域占了45.6%,分布在乳源、樂昌、陽山、英德、連平、懷集、陽春等縣(市)。 “廣東石漠化區域主要集中分布于東江、西江、北江流域中上游,生態區位十分重要。”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生態分院院長薛春泉說,北江流域占全省石漠化區域面積的95%。 石縫生存逼走村民 對于樂昌市沙坪鎮南洞村的村民而言,“石漠化”是個新鮮的詞匯。生活在廣東最窮地區之一的沙坪鎮,嚴重的石漠化使村民為改變貧困的努力顯得無助。 石漠化導致的嚴重缺水,使身處南方多雨帶的他們只能分到人均少許旱地,年產數百斤的玉米。“還不夠喂大一頭豬”。南洞村村民彭實(化名)感慨。 和沙坪其它地方一樣,南洞村村民大量種植黃煙。因為海拔太高、水太少以及土地貧瘠,南洞村黃煙的畝產量明顯低于其它地區。很多當地人只能上山在石頭縫里尋找野菜:馬蹄草、剪刀草、小油菜…… 為了改變命運,越來越多的人以不同方式走出大山,外遷謀生已經幾乎成為了當地年輕人的首選。據統計,沙坪鎮6000多村民外出打工。目前全鎮常住人口數約3000余戶,不及1990年代的一半。 “人口每年都在減少,柘洞村45戶中已經有22戶外遷,剩下的都是老人或者實在沒有能力遷走的。”沙坪鎮鎮長彭仁學告訴南方農村報和南方日報記者。 罕見冰災加劇石漠 為了獲得生存所需的糧食,許多村民不惜放火燒山廣種薄收。 這種行為讓沙坪鎮紀委書記雷光榮煩惱不已:“每次火燒山,都是干部救火,村民旁觀。我們總共就五六個人,怎么顧得過來?” 放火燒山帶來了嚴重的土地退化。這些“燒”出來的坡地,村民很少會將其精心整治,辟為梯田,于是水土流失不可避免。一兩年后,只能拋荒。 這種粗放型的生產方式給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無盡的重壓。 “我們最怕的就是火燒山,一燒幾座山的樹全沒了!”彭仁學說,“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將山上的村民遷下來,可是他們很難在山下生存下去,過兩年又得跑回去。”據其介紹,將村民外遷到其它地方,光安置用的土地一畝就要6000元,“成本太高。” “這就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環境越差,越難脫貧,越窮就越燒山,導致環境越來惡劣,村民生活水平越難提高。”薛春泉說。 而談起石漠化,當地官員認為2008年初的冰災是繞不開的話題。 “冰災把山上的樹全部壓斷了。”雷光榮指著遠處的山嶺痛心疾首地說,“前些年種的松樹全都死光了,以后估計這山上除了草什么都活不了。” 在冰雪天災的襲擊下,沙坪鎮下茶山村風水山上的大樹幾乎全部都被壓死。清理之后,光木材就賣了12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