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壞的方式? “一定海域內建設過多過密的人工島,會造成災難性后果。” 人工造島的用海方式因此成為另一種選擇。2007年開始,國家海洋局多次考察發達國家的用海做法,中國海洋大學的吳建政教授發現保護自然岸線是國際通行原則,而人工島恰能將對自然岸線的影響降到最低。 旋即,2008年年初,國家海洋局下發意見,高調鼓勵包括“人工島式圍填海、多突堤式圍填海、 他也承認,“任何方式的填海對環境沒有影響是不可能的,而人工島方式,契合、平衡了各方面的需求,從目前來講,是最不壞的用海方式。” 這也似乎是目前世界的流行趨勢。李文君舉例說,在荷蘭,政府正準備在北海建造一個耗資約140億美元、形狀像郁金香的人工島,以緩解城市人口壓力。而即將舉行2014年冬奧會的俄羅斯索契市,附近黑海上也即將建起一座仿俄羅斯版圖形狀的超豪華人工島。至于阿聯酋迪拜的棕櫚人工島早已是聞名世界的建筑奇跡。 山東省早在2007年即啟動了旨在“集中集約用海”的新規劃,“爭取用最少的岸線、最小的海域,來實現最大的經濟效果,同時把對環境危害減到最低。”王守信說。最終確立“九大島群”的構想,龍口即為其中之一。 現在,國家海洋局正要求各省學習山東統一規劃的做法,解決以往遍地開花的局面,并每年制定計劃,對全國用海進行量的控制。 國家海洋局最新的一份報告說,2010年,將是中國圍填海年度計劃管理的開局之年。而兩年前警告已發,“一定海域內建設過多過密的人工島,甚至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災難性后果。” 防患爛尾島 “一旦需求不足,就立即減緩甚至停建剩下項目,以避免形成爛尾島。” 民間的疑慮依舊難以消除,人工島一旦建成,很難恢復,會否成為第二個“圖盧瓦”,或者步迪拜后塵,因金融危機而變成一座“爛尾島”? 有環保專家仍堅持認為人工島嶼的建造會改變自然洋流,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人工島嶼相對要更脆弱,如果遇到海平面上升,海冰、風暴潮等惡劣天氣侵襲,人工島將無法抵御。 宋繼寶說,為了將可能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龍口灣規劃一開始就確定了以島群的方式,長期規劃、逐步實施的開發原則,“一旦需求不足,就立即減緩甚至停建剩下項目,以避免形成爛尾島。” 而如果上島的項目與規劃定位不合,有環境破壞隱憂,海洋部門將行使一票否決權。 據悉,龍口最初提出的建島方案便是一個整島,但后來改為6個小島,正是考慮到島與島之間有水系交換,以保證海水的質量。在前期的島群選址上,山東省有關部門稱已用專家論證的方式逐一排除隱患,海洋生物的產卵場、孵卵場不行,自然保護區不行,重要的地理標志不行臨海基點、特色地理區域不行,優質沙灘不行,重要歷史遺跡不行。 至于之前的移荒山填海的方式,在輿論的關注下,當地政府也采取了審慎的態度,“即使是荒山,也有很多植被,需要系統解決移植問題。”他們現在更愿意強調,填海石料來源于岸線整治、航道清理、漁港清淤、城市建筑的廢棄物。只是,不止是龍口,在新一輪造島熱的沿海地區,這些聽起來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在開工號角響起后,究竟能否抵住巨大的發展誘惑和經濟利益驅動,當下只能存疑。 資料連接:何謂人工島? 人工島即在淺海水域中人工建造的陸地,大多數建于近岸海域,其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主要是為漁民和鹽業工人在大潮或風暴潮時避難而建。 現代人工島用途廣泛,或用于興建深水港、機場、大型電站或核電站;或以之為據點開采煤油氣等能源并加工冶煉,或安置毒品與危險品,還可以建造海上公園,甚至新的海上城市等。 建筑人工島的施工方法,有先拋填石塊或混凝土塊等之后護岸,也有先圍海后填沙土和構筑。近岸的人工島,大多有棧橋或海底隧道與岸相連。(本文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呂明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