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青島人口將達1200萬 躋身發達國城市水平 2050年青島人口將達1200萬 本次規劃勾畫出一幅宏大絢麗的未來城市藍圖:到2020年,青島將成為擁有近1200萬人口、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將近540平方公里、城鎮化水平達到77.8%的富強、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際城市;到2050年,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社會經濟發展主要指標達到當時 擴容:七鎮及膠南市區納入新規劃 本次規劃,將區域研究范圍擴大至整個山東半島。規劃區范圍由中心城區及濱海公路沿線的膠南市區和瑯琊、泊里、鰲山衛、溫泉、田橫、王村、豐城七鎮,以及膠州市的營海等沿膠州灣地區組成,與《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1995-2010)》相比,新增了一市七鎮,新增面積約870平方公里,總規劃面積達到2870平方公里。 城市框架:青島、黃島、紅島、嶗山“一主三輔” 規劃確立了“依托主城、擁灣發展、組團布局、軸向輻射”的全新空間發展戰略,積極構建青島、黃島、紅島、嶗山“一主三輔”的現代化城市框架,以強化主城的內涵式發展、穩步提升老城區功能、有序推進新城區建設為目標,以改造和提升青島主中心、嶗山及黃島副中心為重點,全面增強主城的綜合實力,提升主城的輻射和帶動能力。 城市特色:“山、海、城、河、島”有機交融 在協調2870平方公里的廣闊空間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方面,統籌城市規劃區生態、港口、旅游、產業與特色的協調發展,以中心城區為戰略支點,突出濱海組團的集約化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將進一步彰顯青島“山、海、城、河、島”有機交融的城市特色,打造帆船之都、影視之城、音樂之島,努力將青島建設成為濱海現代文化名城。 其中,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重點保護膠州灣生態“藍核”,以嶗山群脈為主形成的東部生態“綠核”,以小珠山、大珠山、鐵镢山等地區為主形成的西部生態“綠核”等三大生態核心區;劃定濱海生態間隔區,制定相應的管制措施,嚴格保護濱海地區的生態資源,確保濱海地區的生態環境安全。 青島是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和東部沿海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及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青島是山東省及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的門戶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是引領半島城市群走向騰飛的龍頭帶動城市,是整合半島城市群成為區域統一體,實現半島城市群整體協調發展的中心城市。(青島新聞網記者 朱穎) ■新聞背景 青島歷經多輪規劃 青島自1891年建置以來,先后經過了德占期(1900年和1910年)規劃、國民政府時期(1935年)規劃、日占期(1945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1956年、1957年、1960年、1978年、1989年等多輪城市總體規劃。 2004年11月,市委、市政府啟動了《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以下簡稱《總規》)編制工作。按照“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組織指導原則,規劃編制工作順利推進。2006年3月,省建設廳代省政府對我市總規綱要進行了技術審查,同年8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國家建設部)組織專家對總規綱要進行了技術審查。2008年12月,市政府第16次市長辦公會討論通過《總規》成果。2009年1月,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總規》成果。 此次總規修編工作不僅是對建國60年來我市城市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我市牢牢抓住本世紀前20年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實現青島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舉措。為進一步提升規劃成果質量,使規劃“合民心、順民意”,更好地為城市發展和建設服好務,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和《青島市城市規劃條例》等法律法規,經市政府同意,決定將《總規》成果進行社會公示,廣泛征詢社會各界和全體市民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