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擔心會造成新的不公平
高考中的“唯分數”原則在程序和形式上是公平的,但對于特長各異的人才卻是另一種不公平,也助長了中學以分數為準繩的應試之風。正是看到了這種弊端,近年來學生分數之外的素質逐漸被納入高考錄取視野之中。今年,我國有11個省份實行了高中新課改以后的高考。新課改對高考提出的要求,就是要砍掉“獨木橋”,建設“立交橋”,但如何公正進行綜合素質評價也是一個難題。
據記者調查,已實行新課改的省份都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高考實現了“軟掛鉤”,即在現有錄取模式的基礎上,將考生綜合素質評價以電子檔案的形式提供給高校作為錄取參考。但大多數新課改省份綜合素質評價還處于空轉狀態,并未與高招實現硬掛鉤。
濟南一位高二學生的家長舉例說,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方面,主要由高中班主任或學校作出文字性評價,評價主觀性太強,在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能否保證學校對所有學生作出客觀公正的綜合素質評價?
還有的家長表示說,在綜合素質評價中,市級三好學生、優秀班干部以及各種競賽獲獎證書,都可以作為標志性成果,而一些有權力有關系的家長,總能讓自己的孩子獲得這些“資歷”,這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更大的不公平。
事實表明,此類擔心并非多余。山東試點高校在閱讀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時,就發現了部分報告隨意性強、缺項漏項等問題。“有的高中學校所做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明顯缺乏嚴肅性,如有的學生某些評價項目六學期全A,有的六學期全B,有些學生報告里拼湊虛假的痕跡明顯存在。”山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招考人員說。
一些網友指出,山東高招試點的做法令人擔憂。專家組沒有對考生進行面試,只是審閱考生電子檔案和綜合素質評價信息,評價信息的指標是否足以反映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將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進行量化顯然有不確定性,這樣做會不成為應試教育的變種?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民族中學副校長宋文新說:“山東此次試點幅度不大,是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這也許只是教育改革的一次嘗試,能否取得進展有待于實踐檢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