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素質評價”如何量化?
導致這12名考生命運發生變化的“綜合素質評價”并不是一個新名詞。2004年,山東作為全國四個首批試點省份之一,率先開始進行高中新課程改革,三年后的高考中,首次把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錄取依據。
山東省教育廳廳長齊濤解釋說,高中新課改開設了通用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等綜合實踐類課程,這些課程的學習成果很難用分數來表達。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是為了體現學生在高中期間這些實踐類課程的學習成果。
但是在2007年之后的兩年間,這份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并未起到實質性作用,高校還是沿用從高分到低分錄取的做法,以分數論高下、定取舍。
謝亞非說,盡管今年學校只在數學、中文兩個專業進行了改革試點,但這是高招錄取方式的一項帶有方向性的探索?!案淖冊瓉韱渭儥C械地按高分到低分來錄取的方式,在尊重高考成績的前提下,讓教授專家組根據學生綜合指標錄取學生,有利于學校選拔專業成績好、素質全面的大學生,也有利于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彼f。
而另一試點院校——山東政法學院分管招生的副院長張衛華則表示,盡管學校沒有發生因綜合素質評價低而退檔的事情,但學生的排序確實發生了變化。以往錄取的個別高分學生,進了大學門,發現不適合相應專業學習,對大學的人才培養造成一定困難和浪費。今年第一次吸收專家參與到錄取工作中來,考查學生分數之外的綜合素質,對于提高專業人才培養的命中率發揮了積極作用。
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說,綜合素質評價是對高中生除學科學業成績之外的過程性發展成果進行全面評價,目的就是打破單純按分數從高到低錄取學生的辦法,促使高中學校更加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