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林 ????針對壟斷國企老總天價薪酬的質疑和指責,企業的回應無非是“與國際接軌論”、“按效益拿錢論”或者“媒體虛造論”之類,毫無新意。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近日的回應則新得讓人大跌眼鏡,說天價薪酬純粹是做給外國人看的:高管層個人實際所得與向資本市場披露的千萬元“名義收入”大相徑庭,當初是為了消除海外投資者對中國企業的投資顧慮,而按照國際慣例設計出的薪酬激勵機制,那只是高管們的名義收 ????那動輒千萬元、引起極大民憤的高管薪酬,原來只是做給海外投資者和外國人看的——— 僅僅名義上的天價薪酬卻背負著實在的輿論罵名,實在是比竇娥還冤。如果確實如此,高管們確實有點冤,可誰知道這是不是一個編出來忽悠公眾的借口呢? ????首先,在壟斷國企信息極不透明、國企老總薪酬是一筆糊涂賬的語境中,誰也不知道中海油這些話的真假。中海油的負責人也并沒有披露,名義之外的實際薪酬到底是多少。按理說,國有企業在“名義上”屬于全體國民,企業負責人被雇來為國民賺錢,國民起碼得知道他們的收入是多少吧。可這窩囊的主人連“自家”企業負責人的收入都無從知曉,只能從各種輿論傳言和小道消息中獲知。這種不透明的情況下,國企任何對高薪的解釋都缺乏公信力,除非能完全公開高管收入,讓公眾一目了然,這樣所有關于高薪的傳言、謠言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即使如中海油辯稱的是名義收入,誰又能保證高管們真將名義收入捐還給了公司呢?不要怪民眾太多疑,信息不透明下,被忽悠慣了的公眾沒有辦法不多長點心眼。 ????為了消除海外投資者對中國企業的投資顧慮,國家主管部門認可,中海油按照國際慣例和香港公司的標準設計了包括公司高管層薪酬、期權激勵在內的一整套公司治理和激勵機制———即使現實真如此,這也是中海油“自我美化”、給自己涂脂抹粉的說法。這樣做,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為欺騙海外投資者而進行假改革,在制度上造假。無論這種做法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有著多少無奈的難言之隱,初衷是多么良好,造假和欺騙都是不道德的。 ????為了吸引海外投資,而只在名義上對國企制度進行改革,這種為撇清高薪指控而進行的自我揭秘,不由得讓公眾產生了一種可怕的聯想:可以為了欺騙海外投資者的眼睛而偽改革,薪酬制度上可以進行這種“做給外人看”的名義改革,那我們的國企在其他方面的改革存不存在這種“有名無實”呢?所謂的市場化改革,是不是一種偽市場?所謂的產權清晰和職業經理人制度,是不是徒有虛名?所謂的監事制度和獨立董事制度,是否也是為了吸引海外投資而做給外人看的?還有公司治理制度、第三方審計制度、管理層收購、資產管理制度等等,有多少是實實在在的改革,又有多少摻了水分。 ????中海油無意之中曝出了一個天大的秘密,原來我們看到的“改革”是算不得數的,名義上與實質上不太一樣。 |
上一篇:公共政策容不得體制懸疑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