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舉網下奔瀧,換酒恰逢得鯉雙。”清代詩人周於智的一首《麻灣漁樂》不僅描繪了古代膠州八景之一的生動場面,更是歷史上膠東深厚文化底蘊的有力見證!
????傳承古老歷史文化的優秀傳統,發揚膠東開放、包容、勤勞的人文精神,昔時麻灣漁樂,今日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大秧歌、茂腔劇團、民族器樂團,各類民間藝術團體激情活躍在這片神奇的肥田活土上;秧歌村、文化大院、文體廣場,各類文化載體設施完備,競相綻放嬌艷色彩;農民培訓中心、文化學校、遠程教育點構建起完備的文化教育網絡。放眼今日膠東,欣欣向榮的文化建設正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呈現著獨特的魅力。
????盛世興文化。膠東鎮經濟的繁榮催生了各類群眾性文藝團體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莊戶劇團”膠東鎮首屈一指,小西莊的柳腔、南莊二村的秧歌劇團、大麻灣三村的茂腔、大店的京劇、小溝崖的秧歌都唱得扭得紅紅火火。秧歌劇團演員全部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們農忙季節種地,農閑時節編排節目,到各村巡回演出,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傳播文明新風,被百姓稱為“文明使者”,濃厚的先進文化氛圍激發了優秀傳統藝術的活力和魅力,各劇團充分利用農閑季節,每年在本鎮及周邊縣市巡回演出600多場,所到之處,受到鄉親們的熱烈歡迎。南莊秧歌劇團在青島市“大地歡歌”文藝會演中獲優秀獎。“秧歌藝人”吳英民還應邀到中央民族學院講課,受到學院師生的一致好評。四大“莊戶劇團”演職人員達200多人,參與文化活動的人數達到全鎮總人口的75%以上。
????機制激活力。為使鎮里的秧歌更快更好的發展,鎮里因勢利導,制定出總體活動規劃,確定出先行發展秧歌的幾個重點村莊,采取由點及面的輻射帶動,最終實現秧歌全面化、普及化、普遍化。截止到目前,全鎮已經發展到有秧歌隊伍36個,涉及村莊占全鎮村莊總數的80%,每支秧歌隊伍人數都在30人,樂器、服裝、道具、音響等配置也一應俱全。全鎮每年設立40萬元的專項資金,并由專人負責。為使秧歌劇團后繼有人,鎮里將新建一個秧歌學校,聘請知名秧歌老藝人授課,培養秧歌小傳人,目前南莊二等村成立了少年秧歌班,培養秧歌小傳人76名。
????文化提素質。先進的文化改變了農民生活,提高了百姓的勞動技能。茶余飯后到文化大園健身休閑,對膠東人來說已經由“新時尚”取代了“老習慣”。86%的村都成立了老年秧歌隊,建起老年活動中心等,老人們晚上扭秧歌、白天走街串戶調解鄰居關系。秧歌舞、健身操、太極劍、扇子舞,這些正在城市居民中流行的健身方式,現在成了村民娛樂休閑的新選擇。村村都建起了文化大院,村里的“文體活動進萬家”活動也搞的有聲有色,將文化大院變成了別具一格的“文化學校”和“科技夜校”,開辟了技能實驗室、遠程教育服務中心、“能人會所”、信息中心、鎮黨校等多個教育服務板塊。依托青島職業技術學校這個平臺,聯手搞技術技能培訓,擴大招生,由過去的400人擴大到1000人,解決了企業技術產業工人短缺的現象,目前已經有16000多人通過各種培訓由農民轉化成為農業產業工人。鎮里還定期邀請專家舉辦實用技術班,培訓人數達10000多人次。
????文化結碩果。該鎮去年榮獲了青島經濟發展20強鎮榮譽稱號,而且在強鎮如林的競爭中,排名第二,同時被評為中國最具綜合競爭力城鎮和外商眼中最佳投資城鎮。經濟發展為打造群眾文化大戲平臺夯牢了基石。形成了經濟——文化——經濟的互動良性循環。目前,全鎮擁有40多處村級文化大院,老年門球場達38處之多。鎮里還規劃投資3000萬元新建現代化文化廣場和休閑公園,建設204國道為主線的文明長廊,借鎮文化中心的輻射,靠四大“莊戶劇團”帶動,擴建村文化大院等一系列活動,構筑起了全方位、立體化的文化建設新格局,為全鎮的精神文明建設打造出了一個新平臺,成為打造“人文膠東” “風情膠東”一道亮麗風景。
????趙法文 殷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