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個月來,浙江省紹興縣教育局連續推出的兩個政策,在當地引起一片嘩然。第一個政策稱,紹興縣今年招聘的教師,如果在規定地方買了商品房,在試用期滿后可以轉為事業單位正式編制。第二個政策稱,為發揮教育在繁榮柯橋新縣城中的作用,具有大專學歷及以上或初級技術職稱及以上的各類人才,在柯橋買房子,其子女參加中考就可加10分。(6月13日《錢江晚報》)
????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加力,公眾購房理念逐
步趨向成熟,房價也出現了下降跡象。在樓市經受“拐點”考驗的語境下,教育部門與開發商聯姻,推出試用期教師買房轉正,家長買房學生中考加10分的政策,的確吸引了不少公眾眼球,特別是對那些正處在試用期的教師與孩子面臨中考的家庭來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但是教育歸教育,買房歸買房,怎能利用轉正與加分的籌碼,為開發商充當“馬前卒”呢?
????眾所周知,招聘教師是否應該轉正,應該由教師工作能力決定,與買房無關。對于有購房能力與購房需求的招聘教師來說,買房或許問題不大。對于無力購房或者不愿購房的教師來說,為了轉正,他們是該負債買房,還是該告別心儀的教師職業呢?
????至于家長買房,孩子中考加分,更是違背了社會公平。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公的語境下,中考本身就是一場十分殘酷的競爭,普通百姓一直對教育公平充滿期待。買房家庭的孩子升學享受加分特權,難道不買房家庭的孩子就不加分?在筆者看來,教育部門拿加分的籌碼誘導公眾買房,就是把公眾排斥在公共決策與公共服務之外,是對公共資源的蠶食,這會損害教育公平。
????換個角度說,面對房價松動、樓市低迷的事實,教育部門與開發商聯姻,借轉正、加分特權待遇,培植公眾買房信心,未必管用。如果不是購房需求迫切,又有多少人去投資樓市呢?再說,公眾選擇買房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子女教育無疑是大事,但是關系子女教育成敗的核心問題應該是教育資源配置、教育理念的創新,子女擁有真才實學,這顯然不是僅靠某些升學特權就能實現的。
????對此,一方面,相關部門應該引起反思,檢視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該及時介入干預。(葉祝頤 作者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