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的“行走”,10天的呵護——96歲的中山艦昨日進“新家”。
????16時58分,艦首抵達陳列館門口。
????市領導殷增濤現場迎候這一歷史時刻。他向遷移隊伍建議:艦首對準牛頭山上的中山艦英雄紀念碑。
????重慶輪船公司員工對方向進行了微調,中山艦再次推進。
????15日啟程,我國最大的可移動文物——中山艦,在武漢和重慶人的共同努力下,平安完成回家之旅,水路旱路約22公里
長。
????金色的夕陽斜灑在藍灰色的中山艦身上,北邊牛頭山東邊金雞山蒼翠如洗, 兩山圍合的金雞湖上荷葉“安睡”。現代幾何造型的鋼結構陳列館就“泊”在湖上。中山艦的新家充滿了自然和人文靈氣。
????6歲的蔡文播昨日與爸爸媽媽在中山艦前合了影。重慶長江輪船公司技術負責人告訴記者,“天天都有市民來提前觀看。”
????陳列館的頂部和朝東一面,遮上了不透明的外墻材料,“這樣可以防曬,有人曾經提出全部是玻璃,會像蒸籠一樣。因此只在前部和面向長江入口一面,保留玻璃幕墻。”
????景區的林中棧道、樹陣、綠地輪廓初現。金雞湖由原來的70畝擴大到150畝。從西邊長江方向“切入”金雞湖上的通道建成,直抵博物館,它是景區的兩個入口之一。
????誕生于1912年、沉睡江底58年的中山艦,終于安了新家。市中山艦陳列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程濤平說,“這不僅是對一代偉人孫中山的最好緬懷,更是對武漢會戰的最好紀念。”
????至19時10分,中山艦艦身入館16米。不出特殊情況,中山艦今日“到位”。
????據悉,永久性的托架下面,還會墊上一些20厘米高的工字鋼,避免受潮。
????中山艦“回家”動用了9個設計、施工、運輸單位,還有市文化局、水務、交管、公安、海事、航道、港監、供電、市區街等相關部門參與。武漢地產集團和重慶長江輪船公司總負責。
????記者梁超
????本報訊(記者吳昊 實習生吳磊)昨日,中山艦正式遷入寬敞漂亮的新家,建設者——武漢地產集團有關負責人詳細介紹“新家”情況。
????這個新家可不小:總投資逾億元,占地468畝,位于江夏區金口,瀕臨長江,金雞山、牛頭山合擁而成。
????地產集團工程一部鄧部長介紹,新家由中山艦博物館、武漢會戰紀念區、中山艦金口戰役紀念區、勝利廣場、和平家園等部分組成。
????中山艦博物館由兩幢相連建筑構成,艦體陳列廳全鋼結構,外形如同一艘戰艦,頭沖金雞湖,好似欲揚帆出海,中山艦就穩穩安放其中。與其相連的一幢三層建筑為一般陳列室,外形為三角形,里面將陳列隨艦出水3千余件文物及與中山艦相關的歷史資料等。
????金口戰役紀念區內,牛頭山山頂已立起烈士紀念碑,25根劍指南天的雕塑柱,象征英勇迎戰日本飛機,不幸陣亡的25名中山艦戰士。
????鄧部長介紹,紀念區內還將布置跌水,水中安裝射燈,白天,水波和自然鑿石相碰,水煙彌漫,晚上,光透水幕,呼應對岸博物館。
????武漢會戰紀念區內提供史實資料解讀歷史,日軍侵略武漢時的進攻路線及我軍迎敵路線均被設計成光電按鈕,游客只需觸摸按鈕,即可立體感受戰爭真實過程。
????勝利廣場會建設民族精神紀念墻或武漢受降紀念鼎,和平家園則用特色長廊、水灣、木制棧道,為游客提供景觀體驗,并點綴公共藝術品。
????目前,伴隨中山艦遷入,博物館主體結構已經完成,開始室內裝修,景區的綠化工程已完成過半,年底可向市民開放。
????據悉,中山艦旅游區核心區完成后,按照整體規劃,這個家還將逐步“擴容”至3.3平方公里,增加杜家海游樂區、民俗風貌區、軍事旅游區、旅游產業區四大板塊。
????本報訊(記者楊捷 吳昊 通訊員陳淳)中山艦博物館館長葉俊之昨向本報透露:“中山艦展出近7年,吸引的目光不只是孫中山、黃興的后裔和各地游客,還有臺灣知名人士”。
????中山艦經歷了五大事件,又是國父孫中山危急關頭乘坐的軍艦。葉俊之說“同為中國國民黨黨員的臺灣3位前‘行政院長’李煥、郝柏村、唐飛都看過打撈修復后的中山艦。只不過他們是‘微服私訪’,世人不聞。”
????葉館長接待了其中郝柏村和唐飛的到訪。“他們當時年事已高,但在參觀中山艦時表現出的那種景仰、那種回顧,令人感動。”
????據回憶,3位前“行政院長”中,“郝柏村是中山艦修復后第一個過來的”。李煥2002年到武漢,唐飛2006年登上中山艦。
????中山艦打撈出水的1997年,參與1938年與日機作戰的中山艦戰士尚存14名。如今,存世只有兩名:當時的見習官陳鳴錚和當時的輪機兵張奇駿,后來都做到國民黨中將。1998年陳鳴錚從臺灣來看中山艦。2006年住在美國的張奇駿也抵漢與艦重逢。
????葉俊之說“中山艦修復后的第一個觀光團‘辛亥首義同志會’,是國民黨‘中央日報’組織的。還為中山艦博物館送有錦旗。”
????孫中山早年革命,從檀香山到橫濱、從馬來西亞到馬尼拉,在海外華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影響。記者采訪葉館長期間,就有云南省文化廳打過來的電話詢問“本月中山艦搬到新家,可不可以對海外開放?”(記者 楊捷 通訊員 陳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