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
我市農民工培訓初顯成效
17000多農民工成為“技能工”
“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早在今年7月份便下發了《關于進城務工農村勞動者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有關問題的通
知》,希望通過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來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素質,讓他們由原來的‘體力型’勞動者轉變為‘技能型’勞動者。”青島市就業服務中心就業管理處處長李向永對記者說道,“截至目前,已經有17000多人參加了相關的技能培訓學習。”
農民工技能缺陷阻礙就業
劉超,一位來自臨沂農村的小伙子,初中畢業后,由于家庭條件不允許,他只能放棄學業與同村的大哥們一起來到青島打工。現在是一名“馬路游擊隊”的瓦工。
“由于學的文化知識有限,能干的活不多,剛來的時候一個多月都沒有找到工作,后來到了一個建筑工地當攪拌工,整天累得要命。”記者采訪他時,他正蹲在路邊等生意,“再后來在工地上和一些師傅學了點瓦工的手藝,現在每天在這里等活,雖然一個月也就掙個七八百塊錢,可是比在工地干活輕松多了。”當記者問到他如果有機會是否想再學點技能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道:“那當然想啊!再學點技能就不用在這里風吹日曬的了,可以到工廠找份更好更穩定的工作。”
近幾年,許多地區的農村學生大部分初中畢業后便進入了城市的勞動力市場,開始了他們的城市求職之路。然而,由于他們當中的人普遍不具備應有的職業技能素質,其技能水平根本無法滿足企業需求,使他們的就業面臨巨大壓力。所以,面對這種狀況,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口的職業技能教育與培訓問題便顯得日益重要。
全省計劃每年培訓25萬人
技能的缺陷成為農民工成功實現就業的“攔路虎”,這在全省乃至全國已經成為一個尤為值得關注的問題。
面對這種情況,11月29日,省政府辦公廳轉發了省總工會、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等18部門聯合制定的《關于加強全省農民工素質教育的意見》,對“十一五”期間我省農民工素質教育提出了明確目標:每年將對30萬農村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每年培訓農民工25萬人,培訓后80%的農民工拿到職業資格證書。
為提高農民工素質,《意見》提出,建立由省直相關部門組成的農民工素質教育聯席會議制度,負責指導、協調和督促全省農民工素質教育工作,進一步提升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和安全生產意識及自我保護能力。同時,爭取使大多數接受培訓的農村勞動力和農民工能夠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專項職業能力證書。
此外,還將建立政府、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共同分擔的農民工培訓經費投入機制,完善農村勞動力和農民工培訓補貼辦法。對不履行培訓義務的用人單位,按國家規定提取職工教育培訓費,用于政府組織的培訓。
我市農民工培訓初顯成效
“由于技能是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將堅持把職業技能培訓作為促進轉移就業和穩定就業的重要手段和長效措施,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政府補貼培訓的作用,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體系,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王帆前不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這樣說道。
而我市針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卻從今年7月份下發《關于進城務工農村勞動者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有關問題的通知》以后便已經開始了。并且,在近半年時間之后,已經初顯成效。
“下發這個文件的目的就是想要通過政府、企業、培訓機構多方的共同努力,來提高進城務工農村勞動者的職業技能素質,從而滿足各類用人單位的用工需求。”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凡是參加培訓的農村勞動者都要由勞動保障部門統一組織進行技能鑒定,由取得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資格的職業技能鑒定所(站)具體組織實施。目前在近半年的時間內已經組織了17000多人進行相關培訓。”(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