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途中護理需求大 患者呼吁急救服務“擴容”
市民呼吁
為患者提供出院護送服務
市民趙女士一家三口在探親返青的途中,女兒突發高燒,便就近來到即墨市某醫院救治。醫生稱孩子隨
時有抽風的可能,并表示醫院不具備搶救條件,建議轉院至市立醫院或兒童醫院。趙女士要求醫院派車到青島。可是醫院以沒有現車為由拒絕出車,趙女士又打120,120稱急救中心只有院外救護的職責,轉院屬于院內救護,也拒絕出車。
市民劉女士近日也給報社打來電話反映,偏癱的爺爺半夜突發高燒,被120送到青醫附院搶救。清晨搶救成功后,被告之可以回家休養,但醫院因救護車緊張而拒絕出車。“家用轎車放不下擔架,途中也沒有救護設施,萬一再出意外,老人身體很難吃得消。”劉女士告訴記者,她提出愿付多倍的車費,但醫院仍拒絕出車。
目前,出院時有護送需求的主要是骨折、癱瘓、心臟病病人,還有開刀后康復不久的病人,或是路途遙遠,以及家里樓層高不方便搬運的病人。由于急救中心和醫院有專業的人員、設備,能保證途中安全護理和送達,所以家屬希望醫院和急救中心能夠承擔起護送病人出院的任務。
醫院無奈
成本太高沒錢養救護車
記者了解到,市立醫院東、西院加起來總共有一輛救護車,海慈醫院有兩輛救護車,第九人民醫院有一輛救護車,就連每天出院人數上百人的青醫附院也僅有三輛救護車。“我們確實遇到過類似情況,一些患者想用救護車,卻沒有提供服務的醫療機構。醫院目前也確實滿足不了為每一個出院及轉院病人配備救護車的要求。”作為青島市急救分中心的第九人民醫院的工作人員劉學峁無奈地告訴記者,“醫院也想為患者提供護送服務,但是實在是能力有限。轉院用車牽扯到很多方面,如路上要配備司機1人、擔架工2人、醫生1人、護士1人,這一切要有一套專門的班子,值班的話,需要四套班子,算下來,一輛車需要20個人。此外,急救車上還需配備各種搶救設備及藥品。”
正是因為成本太高,使得醫院無法“養活”太多的救護車和專職的救護人員。不少醫院的負責人認為,如果提高收費標準倒是可以考慮,但是患者負擔加重了,患者是否能接受又是一個新問題。幾家醫院有關負責人表示,由于牽扯到轉院及離院過程中的陪護,所以醫院若是遇到轉院或出院用車的情況,有救護車的醫院就應該為患者提供服務,但是如果醫院沒有車,或車輛處于維修或外出狀態,或沒有護送的人員,就沒有辦法提供服務了。
120為難
急救制度有盲區
有市民認為,120急救中心擁有現成的車輛及人員資源,所以應該承擔起轉院、離院的陪護工作。然而,據“120”透露,隨著人們醫療保障意識的增強,確實有不少病人家屬對出院途中的護理日益重視。但目前院內救護尚未列入120的救護范圍之列。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120急救制度存在盲區。記者隨后采訪了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得到的是同樣的答復。
目前,市區有市立醫院東院區急救分中心、浮山后分中心、海慈醫院分中心、市中心醫院分中心等19個急救分中心。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市不斷加大對院前急救事業的投入,急救中心已遍布島城,基本滿足了市民急救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需要,但若要讓急救中心同時擔負“出院120”的工作,目前還沒有這個能力。“120”派車的原則是“急救優先”,而出院病人往往會多于急救病人,如果安排不當,兩者之間會發生矛盾。
“既然目前的文件規定有盲區,就應該對盲區采取措施。要么政府加大對醫院院內救護工作的投入;要么加大急救中心的投入,擴大其救助范圍,將二次急救和出院陪護工作列入120急救工作中去;要么通過集中招標的形式,建立專門為轉院和出院患者提供陪護服務的技術高超、設備齊全、機動靈活的專業急診機構。”青醫附院有關負責人建言。(本報記者
宋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