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教育督導團發布中小學校長教師管理情況專項督導檢查公報說,在督導的六省份中,普遍存在城市教師超編、農村教師缺編的現象,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農村教師缺編嚴重。(《新京報》2月5日)“城市教師超編、農村教師嚴重缺編”,國家教育督導團把城鄉師資的“冰火兩重天”現象再次暴露于世人面前。同樣是吃
“皇糧”的職業,為什么許多教師寧可在城市里擠破頭皮,也不愿問津農村呢?這種“冷熱不均”的現象,恰恰凸顯了城鄉教育“職位價值”不均的現實。
按說,選擇何處就業屬于個人行為,別人無權干涉,對職位的地域、環境、收入與工作強度做出全方位權衡再進行取舍,也在情理之中。大家知道,其實城市和農村教育部門名義上工資相差并不懸殊,之所以廣大教師熱衷于城市而冷落農村,反映的絕不僅僅是某種盲目的“扎堆”心理,現實待遇的急劇不公以及各種無形的、潛在的實惠和效益才是問題的頑癥所在。說白了,城鄉教師“職位價值”的冷熱不均已經影響到各種利益格局。
盡管農村教師也是吃“皇糧”的階層,但城鄉二元化體制以及由此衍生的教育管理制度卻在不斷地拉大城鄉教育的溝壑。正像周濟部長所說的那樣,對于許多地方政府來說,由于缺乏規范轉移支付制度的約束,他們往往會將新增教育財力視為“本級資金”,出于“政績”考慮而本能地用于“自己的學校”。而農村學校依附于最基層的鄉級政府,在廣大中西部地區,由于鄉級政府沒有新增財力渠道,因而學校得不到補助而經費呈下降甚至停滯狀態。也正是如此,出現了甘肅省會寧縣新添堡鄉沙家灣小學與學生“爭搶”愛心捐款的鬧劇!并且,農村教育嚴重貧血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農村教師的待遇大打折扣,別說是額外福利了,許多地方連起碼的工資都無法保障,拖欠農村教師工資成為家常便飯,月工資40元的代課老師并非道聽途說!而同樣是教師,城市卻另有一番誘人的景象:高層的國家財政不但能夠按時發放教師工資,而且,在崇尚教育的理念驅使下,各種福利更是隨之而來,使得城市教師日益成為一個令人艷羨的職業。如果國家無法給予城鄉教師相同的“職業待遇”,也就無法避免“人向高處走”的困境。
面對無奈的現實,國家不能再推卸責任了,事實證明,不管是言責地方財政的吝嗇,還是高呼整頓教育基金流通領域的溝坎,都無法從根源上改善農村教師待遇微薄的事實。在這個一切皆以經濟為核心的社會里,憑什么就得讓農村教師來發揚奉獻精神?
因此,筆者認為,當務之急,要盡快完善地方財政編制制度,適當放寬學校吸納人才的財政政策,提高鄉村教師的工資待遇,讓制度和政策來保證“教師價值”的公平、公正。否則,鄉村學校只能淪為城市師資的培訓基地,總在培養人才,卻總也留不住人才,最終受害的還是廣大農村學生。(張紅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