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幸福指數是件比較不靠譜的事情,一般來說,幸福與否跟閣下的鞋子一樣,只有你自己的腳才知道。記得在剛剛過去的2005年,某調查機構曾得出一個幸福指數,稱中國人有90%以上感到幸福,當時就被各種文章擠兌成笑柄。倒不是因為這結果有多荒唐,而是這種誰都知道的荒唐事居然有人敢于說出來。
但最近有
一份關于幸福的調查,我個人認為結論比較靠譜,但后面自由發揮的論據屬于標準的胡扯。不久前,河北省石家莊市社會科學院針對“人們過年的幸福感”做了一項抽樣調查,結果是城市人“過年幸福指數”遠低于農村人,并感嘆道:“城市化,并非是要拋棄我們的傳統和文化。倘若我們的下一代只知道圣誕節,卻不知道怎樣過春節,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小言之,這是生活方式的問題;大言之,這也是一代人的文化責任。”
之所以覺得這個調查的結果比較靠譜,是因為過年過到現在,在我們這里只剩了生理上的意義,而沒有了其他方面的內涵。所謂生理上的意義,就是好吃好喝、鞭炮喧天地過上幾天比上班還疲憊的日子。除了是個比較長的假期外,與其他時間并沒有什么不同——最多是去看看各種平時想不起來的親戚。
一旦過年這種行為變成了這樣,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城里人比農村人少了點過年的幸福感。很簡單,不論是吃穿還是娛樂,城里人過年與不過年區別不是很大。而傳統的春節是中國人難得的消費性節日,不論吃穿都有一個質的提高。當這個提高已經并不顯著的時候,指望還像當年一樣感覺到過年的氣氛,則基本屬于妄想。
但從這個現象還可以逆推一下。如果城里人是因為生活條件好了,而感覺不到過年期間生活質量的提高。那么,比城里人更能感覺到過年的幸福感的農村人,其生活水平還處于一個不是很好的狀態。換句話說,在一個基本上只有生理意義的節日里,農村的兄弟姐妹們,是因為可以吃穿到平時不能經常享用的東西而感到了更多的“幸!薄_@個結論不知道是否絕對準確,但基本符合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常識。
于是,這個調查的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本來過年是一種文化行為,這個調查也是從這個角度著眼的。但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就否定了這種試圖用大而無當的“文化”來敘事的文章,直接就把問題引入一個最基本的層面:這種幸福的喪失其實與文化或者圣誕節都沒什么關系,它就跟生活水平有關。生活水平越高,過年所能感到的幸福感越少,而生活水平越低的人,這種特殊日子中所能感受到的“幸!本驮蕉。因為他們平時感受不到這種“幸!。
把話題引到文化上,其實是件很無聊的事,F在總有人喜歡用這種說出了某種真相,但得出了一個荒謬結論的東西,來論證我們的文化目前到了一個很危險的時候,被各種洋節與外來文化沖擊得已經“國將不國”了。其基調跟喊“狼來了”的意思差不多。當一個節日本身只有民俗的價值而無宗教感情的時候,早晚就只能是成為一種關于享受平時不能享受的奢侈品的日子。當原來的奢侈品成為大眾產品的時候,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所謂“民俗”也就會崩潰。最后剩下的,只能是一個過長的假期與商業促銷行為的黃金季節而已。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倒是衷心希望這種所謂的農村人過年幸福感應該再少一點。這種幸福感過高不是什么好事。除了證明我們這里還有著巨大的城鄉經濟差異外,還能讓某些社會學家利用這種可憐的幸福感,去編造什么“文化”之類的調查來糊弄老百姓。(五岳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