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孫春龍/蘭州報道
官民互動加速
官民互動不是哪位“一把手”偶爾露露臉,關鍵是制度化和有效化
1月13日下午5時整,蘭州市西固區“一把手上電視”活動結束,兩個小時共接到市民反映的問題158件,現場解決答復124件,還有34件帶
回區上研究解決。
金溝鄉一位老農民反映的問題讓區委書記李虎林印象很深,這位農民反映說,他年紀大了,經常有病,現在看病太貴,像他們這樣的困難家庭一旦得了大病就負擔不起。
“從熱線電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近期內老百姓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這些也將是我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李虎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1月16日上午,西固區領導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建立困難群眾醫療救助體系,“不讓一個群眾由于家庭困難而出現看不起病的現象!”
“政府對民情的了解已經從以前的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收集,這種官方和老百姓之間信息傳遞渠道的多樣化是近年來地方政改的一個亮點。”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李惠民分析說。
暢通官民溝通渠道
在“一把手上電視”現場,主持人汪小平曾問過蘭州市公安局局長姚遠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小時候經常會有片警到家里來家訪,但現在怎么看不到警察的影子了?
姚遠給觀眾講了中國基層民警的現實情況,經費少、人手缺,另外,還把蘭州市充實一線警力的一些工作和打算告訴了大家,“沒想到的是,節目播出第二天,就有市民給我打電話,說以前對我們警察存在好多誤解,覺得整天什么都不干,聽了我的解釋,對我們的理解增強了。”
“傳統的傳遞官方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紅頭文件、會議,這種信息傳遞方式存在的弊病很多,因為渠道不暢,造成政府和群眾之間發生不少誤解。而民眾對官方信息的需求是很大的。”汪小平說。
籌備節目時,蘭州電視臺做過一個民意調查,90%以上的被訪者對這個節目非常支持,“高宅大院里的政府對我們還有些神秘,我們想更多地了解他們。”
讓汪小平深有感觸的一件事情是,他聽到好多人議論,說是有人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安排工作,通過中間人給某局長送了不少錢。這位局長是他的一位朋友,他隨后問這位局長是否有此事,這位局長大吃一驚,說這個孩子被安排工作是按有關規定執行的,根本不用花錢送禮,他也不認識這個所謂的中間人。
“這位局長一分錢也沒收,但卻落了一個壞名聲,政府和領導的形象就這樣被‘托兒’害了,關鍵在于信息不暢。”汪小平分析說。
對此,蘭州市公安局局長姚遠深有感觸。2004年9月26日,蘭州市公安局接到報警,一位討債人懷揣炸藥挾持債務人,姚遠率眾趕到現場,在警告無效的情況下,姚遠命令當場將其擊斃。事后發現,這位討債人懷里揣的是一個熱水袋。媒體的質疑紛沓而至,一時間,姚遠也有些被動。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就此問姚遠,如果在演播室有觀眾問到這個事情,他會不會難堪。姚遠的回答出乎意料,“我倒是希望有人問這個事情,那不剛好給我提供了一次新聞發布會的機會,我會給大家講現場處置的原則是什么,大家明白了法律環節上的規定,也就會明白我當時為什么要那么做了。這次現場處置是完全依照法律程序的。”
“推出這個節目就是讓‘一把手’和群眾通過互動的形式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市委書記陳寶生說,“一方面,群眾通常不知道政府部門在干什么,能夠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同時,政府部門也很難知曉群眾當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存在哪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蘭州晚報》總編銀鑫介紹說,他們的熱線電話是24小時開通,能報道的派記者去采訪報道,有的轉交相關部門處理,最重要的是,他們每周都要將群眾反映的情況匯總,編印《輿情通報》專送省市領導。
李惠民是“一把手上電視”的節目顧問,并參加過多次現場活動。李惠民認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主要來自政府的不公開和不透明,在蘭州市領導直接倡導、鼓勵、支持下的“一把手上電視”節目,創造了一種直接的、針對性很強的、“面對面”的溝通平臺。
對于節目的進一步強化,汪小平還有好多想法,“對于一些突發事件,比如發生了禽流感,我們是否可以邀請衛生局局長來上電視,讓他講相關的預防措施并通告情況,這將對社會的穩定起到很大的作用。”
確保互動的日常化
走進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湖街道各社區的居民樓院,可以看到掛在樓洞的一個個醒目的“民情信箱”。
據了解,西湖街道從2004年6月開始實施包括民情信箱、民情熱線、民情筆記、民情信息員等內容的“民情流水線”工程,及時了解反饋群眾的呼聲,并建立起一套登記、呈閱、辦理、回復等制度。
“雖然解決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但給政府帶來的好處是無窮盡的,最明顯的是,近兩年里,我們街辦沒有發生一起越級上訪事件。”西湖街道工委書記王立山得意地說。
蘭州市退休干部劉英麟看過“一把手上電視”節目后,給市委書記陳寶生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一般來講,“一把手”不缺政策水平,缺的是因為坐在辦公室里而難以得到的民情,而民情恰恰是治庸防腐和創建和諧社會所必須重視的。
200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于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有評論認為,最大限度地暢通官民通道,建立官民互動機制是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的核心。
《瞭望東方周刊》曾報道過西安官民互動的一個范例。因出于對“2004年陜西省十大新聞”評選中“西安寶馬彩票案圓滿解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質疑,網民“秦透社”在網上發起了“西安發展十大教訓”的評選活動。網民此舉得到了西安市長的高調回應,明確肯定網民參政議政熱情,并要求市政府研究室跟蹤評選過程,市政府總結經驗教訓,研究整改措施。結果收到良好效應。
隨著各地推出各種官民互動的措施,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正在成為官民溝通的平臺。
浙江、湖北等省一些地區2005年就曾進行官員電視述職述廉。
剛進入2006年,北京廣播網公布消息稱,北京城市管理廣播新推出“市民對話‘一把手’”系列節目。
此前,在北京、深圳等地,政府職能部門紛紛上網參加與與企業、市民的互動。
有專家指出,這些互動總是存在一種虛擬和未知的結果,往往取決于政府官員道義上的作為,而民眾監督大都處于從屬和被動地位,受制于政府行為。
市民對話“一把手”,最重要的便是健全相關的互動保障制度,而不是“一把手”露露臉、揚揚聲。確保公眾的監督日常化、制度化和有效化成為關鍵所在。
治庸比治腐更難
在蘭州推出“治庸計劃”之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經在著手通過各種措施提高行政效率。
早在2004年,浙江省就曾成立專門的機關效能建設機構,對機關干部辦事拖拉、工作推諉、紀律渙散和政令不暢等現象進行治理。
繼浙江之后,河南、四川、江蘇、廣東、重慶等省份也先后向庸官、懶官開刀,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開始重視機關效能建設。
這場效能革命針對的是企業和群眾深惡痛絕的“衙門作風”。這場革命的背景是,各地都在盡最大努力改善發展軟環境,以吸引投資,發展經濟,但與現實需要相脫節的是,部分機關部門工作作風和干部隊伍素質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各種治庸措施的出臺,意味著那些認為只要不貪污、不受賄、不違法犯罪就不會出問題的官員,將不得不改變想法。
但另一個問題是,沒有人甘愿做庸官,在機構大量重疊、職能大量交叉的體制和機制面前,是否有想做“能官”而不能的情況。因此有人提出,庸官產生的環境必須治理,改革行政體制,轉換政府職能,科學定崗定員,高效能考核,這些才是杜絕庸官的治本良策。
在一種一切事務均“聽從領導指示安排”的機關生態環境中,所謂的“庸”如何來合理界定,該由誰說了算?這些問題若不從法規制度上徹底厘清解決,治理庸官的工作就很難開展下去。因此,有專家指出,治庸比治腐的難度更大、更艱巨。如何建立真正合理的干部考評考核體系,對各級政府來說,將是一個不小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