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平靜沒有幾天的俄烏關系風云又起——天然氣之爭剛剛告一段落,“燈塔大戰”又拉開了序幕;與此同時,烏克蘭總統尤先科宣布要自主開發核能,國防部長則宣
布要重建火箭軍。基輔同莫斯科的燃氣之爭,大有向全面“斗氣”方向發展之勢。
★烏克蘭要重建火箭軍
俄羅斯《獨立報》1月16日發表文章指出,烏克蘭正準備重建火箭軍。當今世界,火箭軍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兵種,它直接擔負著保衛國家戰略安全的重任。而這也是曾主動放棄前蘇聯戰略武器遺產的烏克蘭宣布重建火箭軍的原因之一。
正如烏克蘭國防部長阿納托利-格里先科在宣布火箭軍重建計劃時所強調的那樣:“從軍事角度考慮,我們對重建火箭軍非常感興趣。”格里先科指出,烏克蘭擁有相關的技術和工藝,有能力生產出射程符合國際協議要求的戰術導彈,而“這種武器使威懾因素能夠得到保障。”
蘇聯解體之后,烏克蘭實際上成為世界上第三大核強國,它繼承了220枚戰略導彈,其中包括130枚SS-19洲際彈道導彈、46枚SS-24導彈,另外還有44架攜帶有巡航導彈的重型戰略轟炸機。
1994年,烏克蘭簽署條約,放棄戰略和戰術核武器。之后,向俄羅斯轉交了1272顆核彈頭,作為交換得到了維持核電站運轉的核燃料;此外,烏克蘭還從導彈中獲得了1.3萬噸的導彈燃料;175個導彈發射井和13個獨一無二的指揮所被“和平利用”,而導彈則在美國監督下被銷毀;在此之后,其武裝力量所屬第43火箭軍被解散,專門為戰略火箭軍培養專家的哈爾科夫高級軍事學校也被撤消。
在被解散之前,烏克蘭火箭兵曾制造了兩起駭人聽聞的事故:2000年,一枚地對地導彈摧毀了首都基輔的一幢五層居民樓;2001年,一架俄羅斯圖-154客機在黑海上空被S-200防空導彈擊落。兩起慘劇導致了烏軍方幾位高級官員被解職和導彈發射被迫停止。然而最近一段時間,烏克蘭又恢復了導彈發射。在格里先科宣布要重建火箭軍之前,軍方已經從克里米亞向黑海方向發射過幾枚防空導彈。
★烏與俄全面斗氣
格里先科的講話引起了俄羅斯專家的強烈反響,被認為是不負責任的,其目的是向俄施加壓力。
俄羅斯軍事專家、退役少將帕維爾-佐洛塔列夫對格里先科的建議提出批評,指責這是不負責的,烏克蘭承認核不擴散條約,也就必須遵守它。“而建立戰略火箭軍的想法,整個是癡人說夢。唯一的解釋就是,新年假期太長了。”
佐洛塔列夫認為,烏克蘭過去放棄了戰略和戰術核武器,作為交換,獲得了美國和俄羅斯方面的安全保證。如果退出協議,也就不再享有美俄的安全保證。
俄外交和國防政策理事會成員、退役將軍維塔利-什雷科夫認為,烏克蘭保留了生產導彈的所有技術、專家和工業設施,擁有重建火箭兵所必需的一切,恢復導彈潛力是完全可能得的。但他同時指出,重建火箭軍的聲明“純粹是政治性的”,其目標顯然是指向俄羅斯。“現在來說,導彈已經成為政治武器,烏克蘭希望手中能夠握有這張王牌。”
什雷科夫的話可謂一針見血,而最近發生的一切表明,烏克蘭正把同俄羅斯的燃氣之爭,轉變為同這個曾經的兄弟鄰國的全面“斗氣”。
1月13日,尤先科發表講話,宣布烏應該改變原來的核能政策,不再把用于發電的鈾送到俄羅斯、而是獨立完成其濃縮過程。
就在同一天,烏克蘭水文部門在塞瓦斯托波爾警方和當地行政部門的配合下,實施策劃已久的“清查”行動,搶占了俄黑海艦隊在租用的雅爾塔燈塔,砸開辦公室門鎖、搬出俄方文件和部分設備,宣布俄方人員所用證件作廢,不允許他們進入燈塔所在的港口;而根據黑海艦隊提供的消息,烏克蘭方面還在14日采取行動,試圖搶占另一處為黑海艦隊所用的燈塔。
★背后有美歐撐腰
有跡象表明,尤先科正試圖通過種種“強硬”政策向世人表明,自己決心帶領國家走上去俄羅斯化道路。而他這樣做,顯然是有美國和歐盟在背后撐腰,至少是得到了兩方面的默許。
濃縮鈾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與重建火箭軍聯系起來就更為敏感。眾所周知,濃縮鈾不但可以用于核電生產,同樣也可以用于軍事用途。也正因為如此,五個核大國之外的任何國家的核計劃,都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和歐盟的高度關注。尤先科和格里先科發表上述講話,顯然冒了犯國際大忌的危險,在西方與伊朗在濃縮鈾問題上鬧得不可開交之際就更是如此。如果得不到認可,尤先科不會冒險跨越禁區。
除了核能計劃、重建火箭軍之外,尤先科還準備在可能對烏俄關系產生巨大影響的內政方面采取極端措施,而最重要的一步,是要通過全民公決取消從今年1月1日生效、旨在削弱總統加強議會的憲法改革。2004年年底通過的憲法改革方案,是尤先科領導的“橙色革命”最重要的“勝利成果”。然而,在烏克蘭議會于1月10日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之后,西方卻明顯地站在了尤先科一邊,歐盟更通過外交和安全政策代表索拉納,保證承認已被議會解散的政府是合法的。
★未來難料:競選的權宜之計?
西方這樣做,無非是要保全尤先科這顆“橙色革命”的果實,進而拉住烏克蘭,確保其不會再次倒向俄羅斯。
而對于尤先科來說,其采取的一系列行動,表面上是要爭取“燃氣大戰”的最后勝利,實際上則是出于國內政局發展的考慮,目的是要贏得三月份的議會選舉。
自從與“美女政治家”季莫申科分道揚鑣之后,尤先科及其領導的“我們的烏克蘭”受到嚴重打擊,在天然氣危機爆發之后,執行權力機構更是威信掃地。尤先科不得不頁面對這樣一個現實:自己手中的權力正在一點一點地流失;更令他擔憂的是,一年前在總統選舉中輸給自己的對手、親俄的前總理雅努科維奇重新崛起,最新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他領導的“地區黨”在所有參加議會選舉的政黨中支持率最高。
為了收復“失地”、重新獲得選民支持,尤先科只能將賭注壓在對俄關系上,希望通過采取強硬措施,迫使俄羅斯當局就范,一方面為重開天然氣價格談判、加重討價還價砝碼;另一方面激莫斯科做出極端回應,激起民眾的反俄情緒。
然而從長遠發展來看,尤先科的強硬措施只是權宜之計。原因很簡單:烏克蘭與俄羅斯有著天然而無法分割的聯系,經濟發展不可能完全擺脫俄羅斯的支持,外交上也就不可能真正與俄羅斯劃清界線;此外,烏克蘭未來政局發展仍然具有不可知性,西方不愿意把保持與烏關系的籌碼壓在一個人、尤其是集國家大權于一身的人身上。在這種情況下,先將烏克蘭納入自己軌道、然后建立一個符合自己標準、權力分配平衡的政權體制,才是西方的最終目標。(天籟
徐冰川 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