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節儉 智秀璉
我們現在提出建立節約型社會,這是極有意義的一件事,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從點點滴滴做起。節約,這不是說不要消費,而是說不可浪費,不可奢侈,不可靡費。所謂節約,就是要節儉,把能省的省下來,這中間,體現著對物的珍惜,體現著對資源的珍惜,體現
著對自己和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 說到節約,讓我們想到了孔子的宣言:“儉,吾從眾。”即他贊同大家都節儉。他關于節儉的一些主張和見解,雖然距現在已過了兩千多年,但仍不失其一定的道理,仍可給我們以啟發。
與節儉相反的是奢侈,孔子把它們二者放在一起進行了對比。他說:“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意思是說,奢侈豪華,會讓一個人顯得踞傲不遜,節儉,會讓一個人顯得寒傖。應當做怎樣的選擇呢?他的主張是,與其顯得踞傲不遜,寧可顯得寒磣。因為踞傲不遜,不是一種好的人生態度,而“以約失之者鮮矣”。少讓自己犯過失,對于人生來說,畢竟是件好事。
有人曾向孔子問“禮”。禮儀是需要的,但對于禮儀,孔子的觀點是:“與其奢也,寧儉。”就是說,對于一般的禮儀,與其奢侈鋪張,寧可樸素節儉。的確,如果禮變成了繁文縟節,變成了鋪張浪費,變得讓人不堪承受,又何禮之有?所以,倒不如適可而止、節儉有度得好。這一點,對于我們所處的現狀,特別具有針對性。因為現在不少人的以奢為禮,比豪華氣派,種種靡費正是由此而起。
節儉,其實表明的不只是一種生活態度,而且是一種精神狀態。人希望自己過上豐衣足食、從容體面的生活,這無可非議。但如果一個人只追求物質享受,沒有精神追求,那就不可取了。孔子曾一再感嘆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當顏回死后,他甚至呼天號地:“天喪予,天喪予。”認為是老天爺要他的命,就因為他認定“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不足與議也”,人需要正確對待物質享受。
節儉可以讓人心境平靜。“君子憂道不憂貧”,一個人如果只在意于物質享受的追求,那無異于行尸走肉。相反,如果內心充實,即便是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有樂趣,不會惶惶然,戚戚然,茫茫然。
人在貧困時讓其節儉,一般容易聽進去,而當其富有起來后,要其節儉,往往會被當成耳旁風。所以,孔子對于“既富矣,又何加焉”這個問題,回答說,要“教之”,這極有道理。我們需要讓節儉之鐘時時在耳邊回響,切不可掉進奢侈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