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正式發布了今年的產業公告,并提出了幾個存在產能過剩的行業,汽車的名字赫然列在其中。老百姓對于汽車的熱情的持續高溫,是這一行業盲目擴產的重要原因。而且,有統計顯示,隨著綜合國力整體提高對于購買力的利好刺激,明年國內汽車廠家產能過剩的情況只會有增無減,因此,應當大膽地預測,明年汽
車的產量和庫存都會大幅增加,車價將持續下降。

圖為QQ圖片
消費者難擋近百萬輛新產能
同去年的市場行情相比,今年的車市可謂走上了穩步增長的道路,乘用車市場銷量每個月都以同比增長15%左右的速度發展,國產轎車的銷量也在以每月17%左右的成績持續增長著。種種跡象表明,中國車市已經走上了穩步增長的道路。
然而,似乎穩步增長的銷量讓汽車廠家看到了更大的潛在消費能力,多個廠家的新工廠項目不是奠基就是完工,不禁讓人倒吸一口涼氣,新增的這近百萬輛新車產能消費者如何承受得起!東風悅達起亞擴產的行動最為主動,在新車賽拉圖剛剛上市后不久,東風悅達起亞的第二工廠就在鹽城奠基。第二工廠建成以后,產能將達到
30萬輛,再加上第一工廠,東風悅達到 2010年的產能將達到 43萬輛。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天津一汽豐田第三工廠奠基,據了解,天津一汽豐田第三工廠的規模為年產
20萬輛,生產普及型轎車。同時,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在重慶舉行了
15萬輛年產能擴建工程完工儀式,擴建項目包括一個全新的沖壓車間、發動機廠和總裝廠。此外,上海大眾三廠改建工程和廣本第二工廠都將在今年年底完成,使得上海大眾的產能將提升
15萬輛,達到 60萬輛,廣本總產能達到 36萬輛。
有數據顯示,今年中國汽車銷量將達到570萬輛左右,比去年略有增長,因此,近百萬輛的新增產能將會使老百姓的購買力不堪重負,如果汽車廠家不采取有效的措施,2006年出現銷售困局已經顯而易見。
供大于求降價在所難免
在市場需求沒有急劇增長的情況下,一味擴大產能,勢必將導致庫存增加,供大于求。中聯汽車市場總經理張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急速擴產以后對車市價格的影響,很多專家表示出了擔憂。亞運村汽車市場且小鋼分析,今年市場表現平穩,正是由于廠商控制產量消化庫存,使得市場相對供給不足,而眼下眾多廠家看到回暖跡象又紛紛調高了產銷計劃,可能會使明年市場供應過剩,使得市場價格再度紊亂,給剛剛穩定的市場帶來很多不穩定因素。
因此,隨著供過于求和競爭加劇的趨勢愈演愈烈,2006年的中國車市降價將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應對產能過剩、價格競爭以及新汽車銷售政策實施后營銷格局的變化,將是明年所有汽車廠家面臨解決的首要課題。
此外,我國汽車行業效益歷來主要靠市場的高增長支撐,如 2003年國內汽車市場增長 50%,行業整體效益增長了
80%。在缺乏市場高增長的前提下,國內汽車廠家盲目增加產能的行為讓人不容樂觀。
持幣待購可能唱主流
雖然對于明年車價的降幅誰也不能下定論,但隨著廠家產能的增加,更多新車型勢必應運而生,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持幣待購的心理恐怕又要在車市上占據上風。
國家信息中心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表示,明年國產轎車價格仍將有較大降幅。“明年國產車降價的總體原因是供過于求。”徐長明說。而且,有產能提高帶來的新車的加速上市、庫存積壓的原因會直接誘導消費者持幣待購。
“今年有的降,有的沒降,市場價格平衡度已被打破。”徐長明認為:“在同級產品價格‘失衡’的前提下,一些明年上市的新車型必將重新尋找新的平衡點,這部分產品可能降價。”同時,目前汽車市場價已明顯低于廠家定價。記者從北京多家車市了解到,伊蘭特1.6GL手動、捷達CIF舒適型AT和凱越1.6MT舒適型,廠家指導價分別為11.28萬元、11.98萬元和11.78萬元,但近期市場成交價分別僅為9.78萬元、10.78萬元和10.78萬元。在價格體系被打破的情況下,受新車價格的影響,2006年汽車市場的整體價格將重新樹立新的標桿。目前價格偏高的車型,可能直接降價或在推出換代車型時重新調價。因此,在新的價格平衡沒有穩定確立之前,消費者會在2006年的大部分時間里選擇持幣待購的觀望態度。
信報記者 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