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趙啟正 |
   11月19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迎來了其建院50年,就在這一時刻,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走馬上任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分
析人士認為,這次趙啟正出任人大新聞學院院長,使得京城三大名校清華、北大和人大新聞學院的院長在級別上都上升到“部級”,成三足鼎立之勢。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于2002年4月一經成立,即聘請《人民日報》社前總編輯范敬宜為學院院長。范敬宜退休前長期從事新聞單位領導工作,在國內新聞界享有盛名。
   無獨有偶,比清華大學晚成立一個月的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聘請了同樣是部級干部的前《人民日報》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六屆主席邵華澤做院長。
   和退休官員“下海”現象一樣,退休高官進入學界,同樣引起了人們的爭議。
   有人認為領導干部卸職從教,是“能上能下”的表現,疏通了此前為“官本位”觀念所淤塞的退出通道;也有人提出,官員當政期間從教多半是兼職教授,而現在要轉為專職教授,身份變成了專門的學術研究人員,應該重新核定資格。
   支持者說,目前不少大學的學院院長,盡管學問不錯,就是沒有本事弄來資源。這是這些學院發展的致命弱點。其實,大學不缺少專家,卻真的缺少有管理才能和能夠帶來資源的領導。
   同時,這些高官進入大學,也能夠促進大學專業方向的調整,找到人才培養的未來方向。大學培養自己需要的研究型人才畢竟是少數,更多人才要走向社會。因此,他們進入大學,不會影響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反而會為大學人才帶來出路。
   “這是中國官本位造成的,為什么那么多大學爭著請官員,就是看中他們手上的資源,而美國高官退休之后,很多大學還不要。”一位人大的知名學者說。
   反對者還提出,學術成就應是大學選才用人惟一的出發點。基辛格出任國務卿之前就是哈佛大學教授。但當他卸任國務卿想回哈佛當教授時,卻被哈佛拒絕,原因是他提出不上課的要求,假如我們為這些基本不上課的卸任高官開辟從教的“綠色通道”,是否也會讓大學面臨相似的尷尬?
   相關鏈接
   ●200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受邀兼任北大國際關系學院院長。
   ●2003年2月,前財政部副部長金立群接受河南大學聘任,成為客座教授并同時出任博士生導師。
   ●2003年12月,前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在復旦大學的盛情邀請下,出任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