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的制定依據是市場, 產品只要過硬,就不會受到宏觀調控的影響
[主持人]
任總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的觀點總是建立在非常豐富的理論依據之上。下面我們回答網友的問題。網友“九月的高跟鞋”:房地產市場的僵持狀態何時打破,誰會先妥協?
[任志強]
目前為止35個大
城市已經有10個城市統計數字證明,8月下旬包括9月上旬,銷售數已經高于宏觀調控之前,高于3月份的數量,部分城市銷售增長速度很快。調查顯示居民的購買欲望也在上升,尤其是北京20%以上,比上個月增長0.3個百分點,上海7%。充分說明更多的人有需求,僵持的原因是因為新聞媒體更多的把中央的調控政策誤解為為了降低房價,造成消費者認為房價會大跌,所以形成僵持。如果正確理解中央宏觀調控的目的是穩定房價,可能就不會有更多的媒體說房價一定會跌,宏觀調控是讓房價下跌,老百姓可能就沒有這個僵持。我想任何一方不管消費者、發展商、銀行,政府在全國各地不是一刀切,有的地區是政府先憋不住,有的地區是銀行憋不住,有的地區是消費者憋不住。
上海和北京的差距巨大。長三角有很多地方政府在中央宏觀調控出來以后,又額外出臺了很多的政策,所以這些地方政策會對當地的市場產生比宏觀調控政策更大的影響。因為宏觀調控政策是泛泛的,地方政府的政策是詳實的,直接面對當地市場的。上海內環路以里的房子不但沒有降價,而且還會繼續漲價。8月底的統計數字和9月初的統計數字看上升速度很快,日銷售量、周銷售量有的超過20%幾。總體也有支撐不住的地方。即使在同一個城市,發展商、消費者、銀行和政府也有差距,有的發展商在北京實力很雄厚,是靠產品支撐,在市場沒有遇到銷售困難的問題。北京一些項目銷售得非常好,包括最近北京新開盤的一些項目,像珠江的一些項目銷售都超過3月份。所以不能用全國統一的方式去說哪一方堅持不住了。
[主持人] 持續下去的趨勢會是什么?
[任志強] 我不認為有持續下去的趨勢。
一個東西出臺馬上會有人觀望。比如臺風要來,大家可能會做一些防止臺風的準備,前一陣子,北京報道臺風麥莎要來,大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臺風沒有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出臺以后,大家可能會有觀望的態度,但一段時間以后,大家會發現房價沒降。北京比較的明顯,北京從宏觀調控開始,沒有發現房價大幅度的下跌,盡管交易量可能有變化。二手房在上個月的交易量增長30%,增長速度非常高,因為有前兩個月交易量下降的問題。我們認為只要你的產品在市場上過硬,就不會受到宏觀調控的影響,仍然會銷售很好。要買房子的人,他的積極性永遠不會因為某一個政策出現,不買房子、不住房子。
[主持人]網友“報國憂無門”:我不知道當前的房地產價格是為哪些人量衣裁減的,請您談談制定房價的依據是什么?
[任志強]
是市場,如果供求關系發生變化的時候,價格一定會隨著供求關系發生變化。一般的發展商重要的不在于定價,是產品定位。拿到土地以后,干什么?先要進行市場的研究決定定位,比如土地是適合蓋普通的商品房,還是高檔的商品房,適合小戶型還是大戶型。根據地理的周邊位置環境決定,一個是根據市場決定。如果現在市場購買能力是缺小戶型,我們就蓋小戶型。要根據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情況決定,定位要在定價之前,定位以后基本就定價了。
[主持人] 這位網友還問:現在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的人即使不吃不喝奮斗二十年也買不起一套賴以棲身的房子,這樣的地產價格是不是合理?
[任志強]
美國有30%幾的人是一輩子都租房子,美國發達國家人均工資收入是我們收入的好幾倍,都是租房子。在美國,擁有私有產權的50歲以上的人很少,不到10%。中國常說安家立業,好象沒有家就不能安家立業;子承父業,要把房子傳給下一代,好象所有的家庭一定要買房子。美國有很高的遺產稅到62%,100萬的房子父母繼承給兒子,兒子要先掏62萬交給政府。所以,為什么美國老年人要把房子消費、捐贈,也不愿意留下來傳給后代,要繳高額的遺產稅。因為消費市場和市場化、非市場化有很大的區別,觀念需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