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青島市榮獲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稱號之際(二)
全民參與 全民受益
市民是城市的主
人。如果缺少市民的參與,文明城市的創建便無從談起。如果市民沒有得到實惠,創城也將流于形式。
在我市,“全民創城,全民受益”決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從市民們踴躍參與的身影中,從他們滿意的笑容里,不難體會這句話的真諦。
全民動員全民參與
文明,就體現在市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中。市南區文明辦主任柏令平說,青島市民一直有著無私的奉獻精神與積極的參與意識,這是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最內在的基礎;沒有市民的支持,創建文明城市會成為無本之木。
多年來,我市無償獻血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04年,全市有977人獲得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占全國獲獎數的20%,占全省的65%。從2003年開始,每年的7月,我市都開展“我為青島發展獻計策”市民月活動,每年收到的市民建議均超過萬條,且呈逐年上升趨勢……
正是有了這樣的奉獻精神和參與意識,幾乎每一位島城市民都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洪流之中。無論男女老幼,不分職位高低,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生活的城市,這種情感匯聚成爭創全國首批文明城市的無窮力量。
“不能因為一項指標而影響創城這件大事,更不能因為個人的行為給青島抹黑”,這幾乎成為青島市民的共同心聲。正是有了這樣眾志成城的決心,一項項創城測評體系中的指標獲得突破,一個個影響創城的難題得以破解。
當媒體報道社區圖書室尚待充實時,市領導、機關干部帶頭捐書,廣大市民積極響應,一場轟轟烈烈的“共建書香家園”捐書活動迅速在全市展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海洋大學校長管華詩教授捐贈價值5000元的藏書;在北京工作的青島人宋文京看到有關報道后,動員全家人整理出1100多冊藏書捐獻出來;海軍某部軍官寧磊一次捐獻科普類和歷史類叢書25套,共202冊……
不遵守交通規則一直是影響城市形象的痼疾。3年來,在我市開展的以“車讓人、人讓車、車讓車”為內容的交通文明“三讓”活動讓人們有了一份特殊的感動。去年夏天,寧波市民李磊明在中山公園后面一條小路上經歷了這種感動:“一輛出租車突然停在積水前,讓我先走過去。想起我在青島遇到的這件事,至今仍感覺很溫馨。”為此,他特意投書《人民日報》談了自己的感想。
點滴之水折射文明之光。正是在這些點點滴滴的平凡小事中,青島市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文明的要義。
讓城市更美好,讓生活更美好。為了這個樸素的愿望,大家共同出力,為城市文明貢獻力量。桑梓路11號曾有一個無人管理的垃圾場,街道干部和居民們從拆遷的棚戶區撿回成百口大缸、數百只花盆,起早貪黑地從山上背回土,種上花,栽上草。如今,這里已經有近千盆花木,成了鬧市中一個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空中花園”;到處張貼的非法小廣告影響城市形象,觀音峽路社區居民譚發開自費購置了涂料、刷子,在酷暑盛夏,每天帶著放假在家的小外孫頂著烈日,認真地涂刷墻上的小廣告;“講衛生,除陋習。上愛國,下利己”,市圖書館工作人員劉毅創作了360字的《講衛生除陋習》三字經,他還常常深入社區、學校,將易誦易記的三字經教給居民和學生。
在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還有這樣兩支特殊的隊伍引人注目。一支是志愿者隊伍。目前,我市注冊志愿者達到32萬人,占市區人口的12.6%。在團市委的志愿者名錄中,既包括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杜世成,市委副書記、市長夏耕等市領導,也有中小學生、退休職工。志愿者活動已經成為青島這座品牌城市一張靚麗的名片。另一支隊伍是市民巡訪團。他們不拿任何報酬,卻在大街小巷里不停奔忙。他們沒有任何官職,遇到不文明現象,卻總要說上幾句。活躍在市、區、社區的三級萬余名文明巡訪團成員成為創城的生力軍。
在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市民們迸發出巨大熱情,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辛勤汗水為家鄉增光添彩。市北區文明辦主任鄭新昌一直在思考著這種熱情的源泉。他說,也許是受到幾千年來齊魯文化的浸潤,青島市民有著樂善好施、見義勇為、樂于奉獻等良好風尚,而熱愛家鄉這一最為樸素的情感所產生的凝聚力更是不可估量。
人們用自己的行為證明著:青島,不僅有令人驕傲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也有文明向上、和諧進取的社會風尚。
群眾受益群眾滿意
市民積極參與創城,而創城的最終受益者是廣大的市民。說起創城給市民帶來的好處,八大峽街道緯五路社區居委會主任、黨委書記高繼德由衷地說,從天上到地上,從市民的衣食住行到文化娛樂,創城給市民帶來的好處不勝枚舉。
的確,隨著“生態青島”的建設,我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已達11平方米,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2.2%,城市污水處理率為81.47%,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煙塵控制區覆蓋率、城市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均達到了100%,各項環境指標均居于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我市還通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市民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提高市民生活質量。濱海步行道、東西快速路、匯泉廣場、嶗山巨峰和九水十八潭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和休閑觀光項目為城市增加了亮點。而正在建設中的極地海洋世界、現代藝術中心、銀海國際游艇俱樂部、石老人海水浴場改造等項目,將使我市濱海特色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得到新的提升。
今年,市、區兩級財政投入2000萬元,改造、擴建了100處社區文化中心。社區文化中心由改擴建前的平均面積不足50平方米,發展到改建后的平均面積達到約210平方米。新啟用的社區文化中心除配備了圖書架、圖書閱覽桌椅和室外宣傳文化欄外,還安裝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設備,配置了電腦、投影儀等硬件設施,其標準規格均已達到或超過了中央文明辦、文化部制定的全國文化先進社區的標準。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創建文明城市作為一項“民心工程”,堅持“全民創城,全民受益”的原則。2003、2004年,市、區政府確定了200余件實事,件件得到落實。
退休教師張文廣已在李滄區夏莊路附近住了近10個年頭。去年年底,樓前的一條無名小路得到硬化。老人說:“政府出資修好這條無名路,真是一件好事。以前路不好走,居民們都不愿意出門,修好了路,我們就方便多了。”像這樣的小路,我市已整治了1300多條。
臺西緯五路42號大院近千平方米的庭院里曾亂搭亂建了很多小棚廈,居民只能側身而行。在創建文明城市過程中,社區工作者和居民們共同出力,清理出十幾車垃圾,還拆除了違法建筑。居民們說,有一種重見天日的感覺,連喘氣也舒坦多了。像這樣的居民樓院,我市整治了上千個。
與環境整治相結合,我市的城市管理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去年底,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決定》。在落實該決定的過程中,我市建立了管理手段法制化、管理方式屬地化、管理機制市場化、管理目標長效化的城市管理機制。今年8月,市北區開始實施城市管理時效機制,隨時發現問題,隨時進行治理,轄區內的城市管理也因此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優美的環境也能改變人的不良行為。現在,隨地吐痰的少了、亂穿馬路的少了,主動維護環境衛生的多了、主動幫助別人的也多了。北仲二路社區是棚戶區改造后建成的新小區,以前社區里部分居民不注意保護環境衛生。創城過程中,社區小戲團的創編員楊春光編了這樣的三句半:“不拘小節真不好,有人快壺把水燒,濃煙滾滾真嗆人,快跑!街上遛狗不拴繩,狗在小區到處跑,小狗隨地大小便,真臊!”演出沒幾天,小區里濃煙滾滾、狗屎便地的情況就銷聲匿跡了。一位社區居民感慨地說,通過創城,市民也隨之變得更加文明了。
一座文明的城市,應該是一座充滿溫馨的城市。普通市民因創建文明城市而受益,特殊群體更是獲得了實惠。近年來,我市注重對困難群體的救助,在全市構建起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醫療、住房、教育、臨時救助等制度為輔助,以經常性社會捐助、慈善救助、結對幫扶等社會幫困為補充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2004年實際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達到37110人。家住四方區海昌社區的張麗美與女兒是智障殘疾人,愛人沒有勞動能力。去年,在社區工作者的幫助下,他們一家獲得政府補貼,從一處簡陋倉房搬進新居。近年來,通過廉租房、補貼、核減等形式,我市已使2370多戶如張麗美這樣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得到保障。
創建文明城市不僅惠及本市市民,也讓參與城市建設的外來人口感受到和諧的脈搏。從2004年到今年5月,我市已免除2萬多名進城務工家庭未成年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借讀費3599萬元,使他們享有了真正的“市民待遇”。
有了市民的參與,創建文明城市活動才有活力;讓市民得到更多實惠,才能激發更多市民參與創建的熱情。讓生活更美好、讓城市更美好,這才是創建文明城市的真諦。
本報記者姜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