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大長今》在中國多個城市創造了收視神話,我覺得這不是偶然,就像前階段“超女現象”一樣,都極大滿足了當下中國觀眾的某種精神需求。“超女”是平民精神回歸和偶像缺位共同催生的,而《大長今》則是真善美的一個符號,之所以愛看,就因為“缺失”。中國的影視娛樂界人士值得反思,是繼續生產
虛幻的“車+房+美女+暴力”的“垃圾”(據說今年的賀歲片是私家車之類的題材),還是靜下心來思量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東西。 一直有種誤解,不刺激的東東就沒有市場。然而《大長今》卻給我們上了生動一課,一部沒有多少懸念的古裝戲,卻帶出了大批“長今迷”。據悉,韓國旅游局聯手我國部分旅游公司在北京等地推銷“長今游”線路。而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中國赴韓游客以每年8%至10%的速度增長。毋庸置疑,韓國人用精心制作的影視劇宣傳了韓國積極向上、熱情時尚的新形象,這一宣傳的直接效果是韓流盛行,同時拉動了旅游業。
半島城市群正在承接日韓制造業基地轉移,和韓國的交流越來越密切,除了經濟上的往來,在體育文化娛樂等產業的運作上也可以借鑒一些成熟經驗。《大長今》之于我們的不光是韓國飲食和光怪陸離的宮廷生活,更重要的是認真研究“長今熱”背后的東西。湖南衛視在宣傳該片時,定位為“青春勵志劇”,我覺得這抓住了一個大賣點。遍觀國內影片市場,近年還有幾部這樣定位的影視劇?上個世紀末,讀大學的人都喜歡一部叫《阿甘正傳》的片子,阿甘的執著精神曾經打動了不少人。李英愛詮釋的大長今也是這樣的故事,只不過她有些近于完人,既是美女又是個執著的人。而阿甘,天生有不少缺陷,甚至可以說是個低能兒,卻靠執著贏得了成功人生。
我國的經濟正進入一個轉型期,從粗放型到節約型,從單純追求經濟高速增長,向人與社會、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經濟形態轉變。在經歷了前些年轟轟烈烈的”大商業時代”后,人們的內心都渴望一份騷動之后的寧靜。每一個行業,都需要像巴金那樣真誠地說:“把心交給讀者!”像
長今那樣“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如果精神上都有這份祥和、寧靜、真誠,假貨橫行、坑蒙拐騙等行為就會減少。我每次看《每周質量調查》之類的欄目,就會心痛,何時我們可以靠誠信度日啊?
長今這部大戲落幕了,但圍繞長今的話題不會結束,因為這的確是個需要“長今精神”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