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來,從1999年國慶五十周年第一個7天黃金周開始,假日經濟已整整7年了,百姓的“假日消費”情結仍然被長假深深地觸動,人們的消費熱情也一再被激發。 但是,盤點我市今年“十一”黃金周市場,以往由購物為主而引發的“井噴型”的消費熱浪逐漸退潮,以追求休閑、安逸
、健康的“溫熱型”的消費特征已浮出水面,并漸成人們7天假日消費的新方式。 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今年“十一”7天假期里,各大商場人滿為患、瘋狂購物的熱鬧場面已成昨日景象。統計顯示,今年“十一”黃金周,我市十大零售企業集團共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49億元,同比增長24.6%,但是,同樣的消費品零售額和銷售增幅在今年“五一”黃金周的數字卻是3.61億元和29.7%。
商場生意不再異常火爆了,那么,人們如何提升黃金周的度假“價值”呢?據市統計局的調查,今年“十一”黃金周,自駕游、市郊游、農家宴成為許多市民在7天假日里的消費新追求,與此對應的一組數字是: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從市區乘坐公交車或市郊長途車出行的人數平均每天20萬人以上,對郊區消費產生較大拉動。自駕車游客明顯增多,同比增長25%以上,市蔬菜科技示范園等農業園區的蔬菜及農家宴消費平均增長15%以上。
盡管媒體一再報道今年“十一”黃金周各大城市和旅游景點的人流量,人們依舊不愿放棄在秋日里暢快淋漓地玩幾天的打算。各旅行社團推出黃金旅游熱線,外出的人群不僅使得鐵路、航空等運輸系統的載客數量超過了春運的高峰,還帶來大大小小旅館、旅社的爆滿,旅游景點及其各項娛樂設施迎來了空前的繁榮。游泳、健身、登山、賞花、看電影……,沒有一樣不吸引人的。
飲食業沒有理由不跟著紅火一番。簡單、快捷的小吃給外出游玩的人們提供了方便,孩子們在他們喜愛的麥當勞、肯德基得到了心愛的小禮物,賓館、酒樓不失時機地推出適應各種消費能力的家庭酒宴,天天訂餐電話不斷,日日賓客滿堂。
今年“十一”黃金周,電信業也比往日有了新的活力,打個電話給久不見面的朋友聊個天,互祝一下節日的問候,撥打信息臺聽一首動人的歌曲,都會帶來與平日不同的感覺。7天假期也給經營農副產品的農民帶來了實惠,由于需求增加,蔬菜價格也跟著漲上來了,一些市民雖然略有微詞,但仍然照買不誤,真正高興的是菜農們。節日帶給人們的遠遠不止這些。就連平日安靜的海大等高校校園都引來了不少觀光客,感受一下文化的氣息是符合當今時尚的一種消費方式。
眾所周知,精明的商家是不會放過任何一次生意機會,于是,有人提出,各大商場為什么不在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開展頗具吸引力的促銷活動呢?常言道,買的不如賣的精。在歷經多次黃金周的促銷大戰以后,許多商家發現,大幅度的折扣雖然吸引了人們短期的集中消費行為,但人是理性的,人們不會從事無為的消費行為,假日的這種火爆消費現象,只是消費時間、區域移動上的變化,并沒有激發新的需求。且對商家而言,大幅度的折扣雖然增加了銷售額,制造了暫時的一片繁榮景象,但對于利潤,似乎是絕大多數商家都回避提及的。
從我市今年“十一”黃金周零售市場看,臺東利群、百盛、嶗山百貨、利客來、北方等商場提前10天就以購物返券、限時免費、商品贈送或打折讓利等方式搞起了大型促銷活動。這些商家的促銷活動重點圍繞服飾、家電等商品進行,但過度的價格促銷對效益水平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當然,就像無酒不成宴一樣,如果商場生意在黃金周真的一下子冷清了,黃金周的“黃金”成色必然會遜色許多。實際上,今年“十一”黃金周零售市場仍有一些亮點,如,手機等通訊器材銷售增幅為34.7%,MP3及MP4、數碼相機銷售增幅分別達到132%、45%,而以往黃金周里熱銷的商品,比如,食品、煙酒、服裝、鞋,在今年“十一”黃金周里的銷售增幅分別是20%、28%、11.5%、14.5%。
有專家認為,今年“十一”黃金周零售市場出現的一些亮點表明,人們的消費結構由過去的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消費觀念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傳統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費需要已經讓位于休閑、享受和發展方面的消費需求。手機、MP3、MP4、數碼相機等商品在節日期間出現熱銷,與人們追求休閑娛樂,旅游以及文化教育等新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
僅以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的“假日經濟”為例,我們不難看出休閑消費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分析假日消費的新特點,我們還會發現,如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不是體現在消費數量的增加,而將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在消費質量的提高。所以,假日消費也將日趨成熟,購物不再是度長假的單一模式,人們過長假的方式將趨多元化,正如一些專家所言,“假日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其內涵和表現形式應該是豐富多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