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兩個月,兩家注冊資金超過1億的外地擔保公司進入青島,引來人們注視的目光———外地擔保公司來青淘金的背后
上周四下午,來自山西的青島中海投資擔保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也是短短兩個月之內進入島城的第二家外地擔保公司。兩個月之前,大連聯合信用擔保有限公司
悄然完成青島分公司的注冊開業。業內人士認為,外地擔保公司進入青島,將使飽受“融資難”之苦的島城中小企業看到曙光,此外也會給島城沉悶的擔保市場帶來沖擊,初顯“鯰魚效應”。那么,外地擔保公司為何紛紛來青淘金?淘金之后又會為青島帶來什么?
外來者都是“大腕”
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底,我市共有融資擔保機構21家,其中注冊資金超過1000萬元的有11家,1000至3000萬元的8家,5000萬元的1家,擔保額10.6億元。而在青開業的這兩家外地擔保公司,注冊資金都超過1個億,可謂來者不凡。
上周四開業的青島中海投資擔保有限公司是由中國中海投資有限公司、中國中海國際擔保(集團)有限公司、山西忻阜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等共同出資組建的有限責任公1司,注冊資本達到1.2億人民幣。
六月份開業的大連聯合信用擔保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來頭也不小,其母公司———大連聯合信用擔保有限公司是一家股份制企業,有16家股東,注冊資金1.39億元,與大連市的10家銀行、8家保險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自2004年4月開展擔保業務以來,累計完成擔保額9.8億元,其中為中小企業擔保8.1億元,個人消費擔保1.7億元,目前該公司為中小企業的擔保余額為6.3億元。該公司進入青島市場后,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輔以個人消費信貸擔保、股權投資、咨詢服務等業務。
來青島只為看中了這個市場
外地擔保公司為何紛紛投巨資來青淘金?答案不言而喻: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巨大的融資需求,而單靠商業銀行的貸款滿足不了民營及中小企業的融資需要,擔保公司的出現無疑如“雪中送炭”;此外島城本土擔保公司發展的不盡如人意為外來擔保公司開展業務帶來了一定的市場空間。
融資難一直是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由于民營企業自身發展的一些條件限制,僅僅依靠商業銀行的貸款無法滿足民營及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目前銀行在發放貸款時,一般都要求貸款企業提供連帶責任擔保或財產抵押,對“小舢板”式的中小企業申請貸款門檻更高,要求更嚴,完全具備條件的中小企業非常少,擔保問題成為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最大問題。擔保公司的介入,可以使以前貸款風險由銀行一家承擔變成由企業或反擔保人、擔保機構、銀行三家以上單位分擔,可有效地控制和分散風險。
現在,民營經濟已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有關資料顯示,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全市民營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數達到33.1萬戶,注冊資本金總額1587億元。大規模私營企業加速增長。民營經濟實現稅收也穩步增長,對全市經濟貢獻率增大。上半年,全市民營經濟實現稅收72.6億元,同比增長28.6%,占全市稅收總量的32%;民營企業實現進出口總額72.6億美元,同比增長27%,占全市總量的51.6%;民營企業固定資產投資392.1億元,同比增長76.5%,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8.3個百分點,占全市的63.7%。
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融資需求的快速膨脹。業內人士估計,我市目前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擔保市場規模可達幾十個億。正是這塊巨大的蛋糕吸引得外地擔保公司來青分“一杯羹”。
青島擔保業還需前行
我國允許成立擔保機構的時間并不長,1998年才開始在一些城市實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試點,擔保基金也以政府財政資金為主,民間資本只是在近兩年才被允許介入。
幾年來,我市擔保公司發展一直不盡如人意,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擔保服務沒有真正到位。目前我市的20多家擔保公司存在著資金分散、規模小、成立時間短、業務起點低等缺陷。20多家擔保機構的總注冊資本5.6億元,注冊資金1000萬元的11家,1000至3000萬元的8家,5000萬元和億元以上的各1家。而蘇州的擔保機構有27家,總注冊資金15.2億元;大連有39家,注冊資金22.2億元。我市20多家擔保公司中,僅有不到十家在開展業務,2004年實現擔保額1.76億元。而煙臺市2004年全市實現擔保額度達到了20多億,大連2004年37家擔保公司當年實現擔保額29.2億元。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青島擔保市場潛力較大,尤其在為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方面,最好能建立一種政府推動、企業積極參與的激勵機制,采取各種優惠措施支持擔保公司的發展,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人們期待著青島擔保業迎來新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