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陳中華 本報通訊員 高麗麗
一腦瘤患者獲2000元救助
8月25日和26日,記者來到青州市,尋訪患大病的農民。
臨行前,省民政廳的同志向記者介紹:農村醫療救助包括墊資使農村低保戶、五保戶、優撫對象參加合作醫療和大病救助兩項內容。青州市2003年開始推行
這項制度,每年為約8000名農民每人墊付15元的合作醫療費,對100多名患大病農民提供專項救助,是我省開展這項工作較早、較好的地方。
記者看望的第一個農民為腦瘤患者,從大病救助申請表提供的資料看,他是高柳鎮人,59歲,男性,欲手術切除腦瘤,自報手術費需5萬元,病人家屬于8月18日領走了2000元救助款。
在益都中心醫院,記者了解到:該患者數天前在神經外科做完手術,瘤體被完全切除,正在重癥監護室里觀察。神經外科主任白云安告訴記者,益都中心醫院是個三級乙等醫院,較甲等醫院收費低,農民來看病的多。即使這樣,這位患者的手術費用也要2萬元,還有愈后費用,困難點的家庭承受不了。醫院里針對貧困農民開設了扶貧病房,用藥上也有規定,先是用最便宜的藥如青霉素、滅滴靈等,如3天內仍然發燒,才換別的藥。
病人的兒子對記者說,全家都是普通農民,沒積蓄,動手術需要的幾萬塊錢拿不起,東借西借地湊。聽說民政上有這么一個救助,便申請了。患者的兒子一再向記者表示對民政部門的感激之情。
“再富也經不住長病”
青州市譚坊鎮狀元橋村的張吉濤年僅27歲,卻患上了嚴重的心臟病,如不及時做手術,隨時會有生命危險,民政部門也給了張吉濤2000元補助用于做手術。
狀元橋村是個僅620口人的小村,交通便利,種大棚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2004年,該村人均收入5400元,算是比較富裕的村。
但村文書孫永亭對記者說:“再富也經不住長病。”
孫永亭說,如今在農村,吃飯穿衣都不愁,就是愁長病。像張吉濤這樣的心臟病,1999年村里也有過一例,患者家庭因看病弄得一貧如洗,村里發動村民給他捐過款,村支書等干部拿100或者80元,全村共捐了2000多元。如今那村民病好了,種花卉賣花卉,算是剛剛脫貧。
市民政局趙科長說,市里制定大病救助政策前,在5個鄉鎮進行了調查,發現因病致貧返貧的比例占農村家庭總數的近2%。到他們家里去調查,那哪像個家?什么都沒有。
一病就貧,村干部和農民一致認為是醫療費太高。一位村民說了一句順口溜:“割個闌尾炎,地里干一年。”
孫永亭回憶說,1984年,他父親在青州中心醫院動膽結石手術,住了40天院,總共才花了400多塊錢。現在若是住上40天院,得花多少錢?即使得個感冒,打上3天吊瓶,也得好幾百塊錢。村干部和村民普遍認為,近年來農民收入盡管增長,但醫藥費的增長幅度更大。
“生活一下子就變了”
記者與幾位村干部一起到張吉濤家,張吉濤的院門卻上了鎖。村干部設法與張吉濤聯系上,等了一會兒張吉濤夫妻從胡同頭上過來了。
張家院內有4間堂屋,有南屋及東西廂房。屋內有沙發、彩電及一些家具。
記者還看到了張吉濤和妻子的婚紗照。小兩口告訴記者,他們才結婚兩年,剛有了孩子,突然查出患了病,感覺一下子就懵了,生活一下子就變了。記者將婚紗照上的張吉濤與眼前的張吉濤相比,顯得又黑又瘦,說話都少力氣。
張吉濤講述發病過程:那是5月份,干了兩天活,渾身一點勁也沒有,連走路都喘不過氣來。以為是干活累的,到衛生室打了兩天吊瓶,仍不見好,就到青州中心醫院做檢查,開了一摞子檢驗單,從血到尿都化驗,一共要300多塊錢,他一聽舍不得,就只花了35塊錢,做了一個簡單的心電圖,其他都沒查,什么也沒查出來。回家后病仍不見好轉,恰巧大棚被大風刮歪了,要修理,他一點活兒也干不了,干著急,只好又花了300多塊錢再去查,就查出病來,起先說手術費至少要12萬元,又去找院長找書記,后來說手術費至少也要5萬元。
張吉濤妻子說,丈夫患病后,一點活兒不能干,前些天賣西瓜,別的戶都是兩口子一起去賣,能相互照應著,她只得單獨去賣。當時守著一堆瓜,回憶新婚前的憧憬,想想丈夫的病,淚嘩嘩地掉。現在想,光哭也沒用,還得借錢給丈夫治病。
張吉濤告訴記者,手術費所需的5萬塊錢,現在還沒借夠。結婚時父母從本村里借了一些錢籌辦婚事,至今他還分攤著1萬多塊錢的債。前債沒還,再借本村錢就不好借,只好由妻子從娘家村里借。計劃等著冬季前新一茬菜熟了,再賣點兒菜湊一湊,去做手術。
對患大病農民的救助標準仍偏低
在等張吉濤往家趕的時候,幾個人蹲在胡同里閑聊。
村文書孫永亭問市民政局的趙科長:“你說現在農村得癌癥的為什么這么多?”
趙科長也沒立即回答上這個問題。
孫永亭告訴記者,近幾年,光是狀元橋村就有五六個人得了癌癥。記者問若查出得了癌癥怎么辦,孫永亭回答說一般就是在家等著。他說他母親兩年前查出肝癌,就沒再治療。醫生一看是農村人,一般也不主張治療,就說回家多吃點好的吧。他就瞞著母親說,得的是胃竇炎,需要吃點好的,慢慢養。兩個月就去世了,臨死她也不知道自己得了癌癥。
村干部告訴記者,村里還有幾種病較多,一是頸椎病,患者中婦女居多,村干部分析病因可能是大棚里熱氣大,加上長期弓腰勞作落下的。頸椎病一犯起來,整個腰整個背都疼,無法干活。再就是患高血壓的多,但許多村民一般不吃藥。再就是得胃病的多,也少有去看病的。
青州市民政局的同志說,財力所限,市里目前一般對患大病農民一年的補助額最多2000元,極個別的能補5000元,患者還可從合作醫療中報銷一塊。
另據了解,目前我省已有83個縣(市、區)開展了農村醫療救助工作,但目前對患大病農民的救助標準仍偏低,除個別發達地方年補助額最高可達萬元左右,一般為1000至5000元。而外省的一些地方補助標準就比較高,如廣東順德,一個患大病的農民一年最高可得到6萬元補助。
民政部門的同志認為,無論怎樣,過去沒有救助,現在有了,情況總要好一些。以后政府在這方面拿出的錢會多一些,其他救助也會逐漸建立起來,救助水平會隨著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