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劃 周珣 羅旭輝 本報記者 李健
中國農科院祁陽紅壤實驗站5年來終于迎來了一名大學應屆畢業生。
今年4月14日,湖南省委宣傳部副廳級研究員蔣祖烜在衡陽市祁陽縣開展農村文化調研,順道拜訪中國農科院祁陽紅壤實驗站。
該站始建于1960年,由一批來自北京的青年農業科技工作者創建,
是首批35個國家級野外站之一,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中青年科學家,首任站長劉更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但由于條件艱苦,該站后繼乏人。想進幾位大學畢業生,連續3年未能如愿。去年站領導去湖南農業大學挑選畢業生,看中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兩名學生,先后找他們談了兩次,結果在正式辦手續時學生變了卦。
得知這一情況,蔣祖烜當晚致信湖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劉強。信中說:“我不相信湖南農業大學的優秀畢業生都不愿意去做這種相對艱苦清貧的基礎科研工作……建議在您的領導下組織一些必要的公開討論,就農大畢業生的理想與前途、專業與就業、待遇與成就,發表各種意見,以期達到某種程度的共識。”
接到來信,劉強當即批示:“我校個別畢業生不愿到祁陽紅壤實驗站工作的情況,令人深思。請宣傳部在校報刊登此信,并請學工部、團委組織學生,特別是在高年級學生中開展討論:我們農大辦學的目的是什么?學生的理想和責任是什么?我們應該怎樣選擇工作崗位?”
《湖南農業大學報》4月20日頭版頭條刊登了來信和批示,校報發到4000多個學生寢室,由此拉開了主題為“基層的呼喚、我們的責任”的大討論。全校近兩萬名學生以學生干部座談會、班團民主生活會、專題報告會、演講、辯論等多種形式開展討論。校團委在校園網站開辟“基層在線”,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和看法。宣傳部、學工部組織優秀團干、班干深入農村、工廠、街道開展社會調查。
最近幾年,湖南農大畢業生就業率、每年去基層工作的畢業生總人數、選調生人數、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錄取人數均超出省內其他高校。但由于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就業方向上的功利主義選擇也確實存在。學生們就此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校學生會主席王倡同學說,大學生不僅應當下基層,而且應當自覺地下基層。大學生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同國家和人民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動物科學學院譚小龍同學表示,愿意參加省委組織部的選調到湘西貧困地區工作。有同學問他:“你去了湘西,或許一輩子就在鄉里,不一定還能上來。”他說:“有為才有位,只要有為,哪里都有自己的位置。”
生物安全學院李肇博同學認為,就業不應當首先考慮城鄉,而應當首先考慮自己的專業知識是否能夠派上用場。他說:“我們讀了幾年大學,學到的專業知識不能用,這是最大的浪費。”
資源與環境學院羅慕菲同學談到,基層確實相對清貧,但在選擇職業時只為眼前某些物質利益考慮,就會耽誤青春。大學生的目光不應如此短視,不應過于計較錢財和地位。
工程學院奉成芳同學覺得,端正就業思想,重要的一點是要向劉更另等老一輩科學工作者學習。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蘊涵著成功的機遇,越是艱苦的地方越有機會挑重擔、擔大梁。
也有部分同學認為,蔣祖烜同志來信中說的情況很正常,大學生就業觀肯定是多角度、多元化的。作為農大學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也和其他大學的學生一樣,可以有這樣的選擇,也可以有那樣的選擇,不能說選擇不下基層就是錯誤的。
生物安全學院一位動植物檢疫專業的同學說,我們這個專業在大城市、在海關也許更有作為。
討論中,有許多同學表達了他們想去基層又不了解基層、不敢去基層的心態。一位農學院大三的女同學說,她隨畢業班老鄉參加過兩次人才招聘會,沒有看到過縣鄉級的單位要人。他們希望學校和社會理解、體諒大學生的想法,為他們在大學期間盡早了解基層、畢業后去基層能有所作為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希望基層單位加強自身宣傳。
相關職能部門、各教學院部對同學們的討論作了認真的記錄、匯總,并向校黨委書記劉強反饋。
劉強書記認為,該校學生在討論中談的各種想法,在各地大學生中有普遍性。他呼吁各高校、教育部門以及全社會尊重大學生的合理訴求,在采取措施幫助大學生了解基層、熱愛基層,樹立正確發展觀和就業觀的同時,研究、完善有助于大學生在基層迅速成長的人才發展機制,讓基層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有吸引力。
■附蔣祖烜給劉強的信
劉強書記:
我這次奉命到湘南搞農村文化調研,順道去拜訪了一個農業科研機構———中國農科院祁陽紅壤實驗站。這個單位是1960年建立的,當時一批來自北京的青年農業科技工作者,扎根在這片紅色而貧瘠的土壤,大膽創新,默默奉獻,獲得了一批國家級、省部級的重大科研成果,為改良紅壤土質,提高農作物產量,為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生產勞動和科學實驗中,他們自身也取得了進步,單位在全國800多個科學實驗工作站中,成為首批35個國家級的野外站之一,涌現了一大批優秀中青年科學家,首任站長劉更另先生還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對此給予肯定。
我在這里了解到一個與您和貴校相關的情況,該站目前有點后繼乏人的窘迫,連續3年想進人,都沒有人愿意來。去年曾經去農大選招畢業生,看中了資源與環境學院兩名學生,先后談了兩次,結果到正式辦手續時又變了卦,另擇高枝而去,據說主要是嫌這里條件艱苦,待遇不高。
聽到這一情況,我感到很意外,也很惋惜。農大畢業的學生,到這樣性質和級別的機構,從事與湖南農業大省的發展緊密相關的科研工作,是很對口、很能發揮作用的。在這樣一個起點很高的平臺與研究氛圍很濃的環境中,通過幾年的努力,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把個人理想和建設小康社會與實現民族復興聯系在一起(這決不是大話),青春會在為祖國和人民的奉獻中更加絢麗,人生將因融入國家民族的事業而發光。
我不相信湖南農業大學的優秀畢業生都不愿意去做這種相對艱苦清貧的基礎科研工作。也許以上情況是某種范圍的巧合,個別同學或者確有客觀困難,也許一部分同學中確實存在某種急功近利的想法。我建議把這封信在貴校的校報上刊登出來,建議在您的領導下組織一些必要的公開討論,就農大畢業生的理想與前途、專業與就業、待遇與成就,發表各種意見,以期達到某種程度的共識,既發揮學校的教育引導作用,又充分調動大學生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或許這也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具體、現實的方式之一。
想到這些,夜不能寐。提筆就寫,斟酌不細,也可能言不及意而失之偏頗,請予以理解和原諒。
湖南省委宣傳部研究員 蔣祖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