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電腦前,大二女生小姚打開“愛情公寓”網,    輸入密碼,一間網絡虛擬房間出現在屏幕上。暑假里,她在網上與一位男性網友過起了“同居”
生活,每天定時上網互訴衷腸,上周在網上領了“結婚證”后,便一起“裝修新屋”。“有了愛的小屋,我們還打算領養一個孩子!”    像小姚這樣在網上過著虛擬同居生活的年輕人并不少見。據有關部門調查,目前我國過“網絡同居”生活的人數已達10萬人之眾,其中大學生居多。據調查,“網絡同居”現象源于一家女性網站推出的“同居理想國”游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具備“網絡同居”平臺功能的網站已有幾十家,每家網絡社區“網絡同居”生活的人數少則幾千,多則上萬。其中“網上人家”和“第九城市”兩家網絡社區里“網絡同居”的人最多。
   “網絡同居”的日子挺愜意
   大三學生阿強在同學的推薦下到“網上人家”尋覓“同居愛人”。在“月下老人”牽線下,阿強很快與大一學生阿嬌相識、相戀,并申請了一間“標準間”,兩人現在擁有一個種了81朵花的花園,養了一只叫“拉布拉多”的寵物狗,每天相約在“房”里聊天,成了一對恩愛夫妻。現實生活中,阿強相貌平平,成績一般,身高只有168厘米,戴著厚厚眼鏡,而在網絡里,卻成了身高187厘米的俊男,成績優秀、見多識廣、家境富裕。阿強說,“網絡能讓自己成為現實中可望不可及的形象,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極大滿足!”
   戀上“網絡同居”,原本暑假打算打工賺點生活費的小強,整天坐在寢室電腦前足不出戶。不僅打工計劃泡湯,讀書計劃也落空。小強在網上不僅有“老婆”,還認了一堆“親戚”,常常“走親訪友”。他的大量寶貴時間被網上生活占據,與寢室同學、周圍朋友之間的關系漸漸疏遠。16歲上網同居合適嗎?
   進入“愛情公寓”的年齡限制是16歲以上,即所有拿到身份證的用戶即可以用身份證號碼登記成為注冊用戶。
   在“愛情公寓”網絡同居生活中,除了套房是現成的模板可供用戶免費選擇之外,所有的家具和一些裝飾公寓的小物件都是需要用一種叫做I幣的貨幣來購買。I幣就是類似于在網絡游戲中買武器需要使用的點卡一樣,需要網友到便利店或者商店用現實的貨幣來購買。在“愛情公寓”里,一個I幣等于1元人民幣。在公寓中購物,一只玩具小熊是0.5元I幣,即0.5元人民幣,一套沙發需要3.5元I幣,即3.5元人民幣。
   有關專家認為,16歲—18歲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年齡,這個年紀的青少年自控能力比較差,且沒有經濟能力,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沉溺于網戀之中。專家評說網絡同居有隱憂
   為何青少年熱衷“網絡同居”?專家分析,升學、就業壓力使部分青少年心理負荷過重,他們選擇“避世主義”,渴望逃避現實生活,并通過“網絡同居”來找到心靈伴侶,釋放情感,放松自己。另外,現今的獨生子女一般交往能力不強,在虛擬世界里,他們不需要考慮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種種技巧,這也是“網絡同居”被追捧的原因之一。
   對于青少年“網絡同居”群體的不斷擴大,有關專家表示憂慮。部分青少年參與“網絡同居”,是他們現實交往能力較低和責任意識淡薄的表現。這些青少年認為“在虛擬社區里可以不必受任何社會道德的約束”,暴露出他們深層次的素質缺陷。網絡虛擬生活是一種非理性的生活,理想化的網絡生活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落差將造成人格分裂,這對人是一種潛在的傷害。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