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8月9日電(記者 董學清
張曉晶)如同中國經濟的縮影一樣,在經濟大省山東的版圖上,也分為涇渭分明的東、中、西三個板塊,城鄉之間的差異一時難以填平。如今,山東按照區域突破、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路,使東與西、城與鄉在巧妙的排局布陣中逐漸縮小差距,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棋盤中不可或缺的一枚棋子
。
據山東省統計局統計,去年山東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為42.8%,比上年提高5.3個百分點。這都得益于一系列以城市反哺農村的舉措。
近兩年來,山東投資130億元,改造農村公路6.1萬公里,全。福埃ヒ陨系男姓逍峦税赜吐,2300萬農民從中受益;解困缺水人口124萬,甩掉了歷史性人口飲水困難的帽子;去年,全省共投入8800多萬元,對28萬戶、55萬多人實施了救濟,農村特困戶的日常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位于黃河口的東營市通過近年的努力,逐漸走出了城鄉二元結構的窠臼。東營市提出,“用老板的錢干發展的大事,用財政的錢辦百姓的難事”;“多辦雪中送炭的事,少投錦上添花的錢”。近年來,東營市“三農”投入達60多億元,年投入占市級財政支出的近1/3。
在山東經濟這盤棋上,強與弱劃分得十分明顯。由于歷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東、中、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以青島為龍頭的山東半島現已成為我國北方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在全國經濟格局中的地位明顯上升。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半島城市群,就像一列隆隆前行的列車,已經踏上高速有序運轉的軌道,并日益產生強大的帶動輻射功能。去年,半島城市群生產總量占全省的64%,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4.8%,拉動經濟增長10.9個百分點。
而西部的廣大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山東經濟基礎最薄弱的菏澤市,2003年人均生產總值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1/4;農民人均純收入221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39元;人均財政收入僅有180多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00多元。
“沒有菏澤的小康,就不會有全省的小康。”為了打破地區間的不平衡,山東力圖實現“三個突破”:東部突破煙臺、中部突破濟南、西部突破菏澤;實施“三個戰略”:即山東半島城市群戰略、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戰略和縣域經濟戰略;落實“一個培育”:培育青島的龍頭城市地位;做好“一個扶持”:重點扶持菏澤等貧困地區。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西部地區的工業銷售收入、利稅、進出口值大幅度增長,增速依次比半島城市群高出8.1、6.4和14.5個百分點。
以強帶弱是山東城鄉統籌的一步好棋。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突破菏澤,帶動西部,促進全省經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由東部8個經濟強市與菏澤8個弱縣結對進行幫扶,引導項目向菏澤轉移,輸入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幫扶力度前所未有。這一戰略實施以來,山東東部城市僅為菏澤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就達20余萬個,成為菏澤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菏澤市生產總值增長17.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5.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9.9%,地方財政收入增長31.4%,均首次超過全省平均增幅,步入近20年來發展最快的時期。
在縣域經濟工作中,山東突出抓榮成等30個經濟強縣和鄄城等30個經濟欠發達縣,建立了對30個強縣和30個欠發達縣的激勵幫扶機制,加大對口扶持和干部交流力度,縣域經濟迸發出空前活力;加大了對欠發達地區轉移支付力度,全年省對下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上年增長約25%。
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這個棋盤上,一個棋子擺不好就可能全盤皆輸。山東深諳這一道理,強與弱、多與少、優與劣等經濟因素正在相互統籌中不斷轉化,逐漸打造和諧文明的新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