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4月18日開始,由30多名動植物專家組成的科考人員,分成兩隊,開始陸續深入到廣州市深山野林、公園濕地、農田湖泊等地,對廣州市陸生野生動植物“家底”進行一次拉網式大調查。目前動物科考隊已完成第一階段調查,歷時40天,行程500多公里,調查范圍覆蓋了全市7434平方公里的面積,而植物科考調查仍在進行。
記者了解到,該調查標志著廣州市首次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已正式啟動,該調查將持續到2007年4月。據第一階段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廣州市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多樣,“家底”不薄,部分地區環境狀況也已有所改善。
日前,記者專訪了動物科考隊成員,他們向記者講述了科考過程中遇到的精彩故事。
調查目的 讓廣州人感受到廣州的美
廣州為什么要進行這樣一次徹底的大規模的野外陸生動植物的調查呢?參加此次科考的一位專家向記者作了解釋:“廣州其實是一個非常適合對人類活動進行研究的地方。”他說,如果把“綠色”比作生態,“灰色”比作城市,那在從化,就是“綠色”包圍“灰色”,“灰色”成了島嶼;但在廣州市區,是“灰色”包圍“綠色”,“綠色”成了島嶼,但在從化和市區之間的花都、增城是“綠”“灰色”各參半,所以在廣州人類活動有強有弱,而以市區為中心,這種活動向四周擴散,并逐漸減弱,在空間上而言,它相比其他城市而言,將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有更明顯的梯度性。
他解釋,廣州北高南低,在從化等北部地區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而在番禺、南沙海拔高度為0米,是研究人類活動以及城市化對生物影響非常典型的地區,而且整個城市環境復雜,有高山、海洋、濕地,這在國內外其他城市中極其少見。
他告訴記者,此次調查除了讓市民了解自己城市陸生野生動植物“家底”外,還讓大家感受到廣州的美。“以前人們談到廣州總想到街道縱橫、人員擁擠的形象,其實它更是一個生態資源豐富、物種極其多樣化的城市,大家應該更珍惜愛護這些資源”。記者了解到,此次調查的結果經過科學分析后,將為廣州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成山水城市的目標提供數據和實踐上的支持,意義重大。
故事一 田邊下車打手機偶遇白鷺群
動物科考隊首站在花都的赤坭,“因為這里多為小山地和農田,我們調查的路線一般是采取先容易,中間難,最后容易的過程,這樣才科學。”動物科考隊隊長胡慧建博士告訴記者,調查剛開始他們就沒有想到這些地方野生動植物資源保存完好。最讓他意外的是4月28日上午,他們一行驅車趕往花都北興鎮林站聯系林場工作人員,當時他剛下車準備打電話聯系人時,有人開始提醒他,“看,前面田地里有不少白點。”他立即拿來望遠鏡,令大家興奮不已的是,原來這些白點都是在田地棲息的200多只鷺鳥,種類包括了大白鷺、小白鷺,還有牛背鷺、池鷺,“在公路邊看到數量如此多的數種白鷺不得不說是一個意外的收獲。”胡博士談起這件事來仍是意猶未盡。他告訴記者,后來他們偷偷靠近這些鷺鳥觀察,發現這群鷺鳥旁邊還有不少以前很少見過的其他鳥類,“后來,我們又在距這里五六公里遠的地方,看到了一群規模更大的鷺鳥群,“路上我們還意外地抓到了一條眼鏡王蛇,那天真是充滿驚喜。”他興奮地給記者講述。
故事二 山頂休息碰巧見豹貓糞便
在4月24日,動物科考隊在從化獅嶺鎮一山林調查時也收獲不小。當天上午9時,當科考隊一組人員正往山頂趕時,一名科考隊員“左顧又盼”時,突然抬頭看見頭頂不到50米的高度上,就有黑壓壓一大群鳥正向北的方向飛過去,對鳥類種類精通的科考人員趕緊拿來望遠鏡,發現原來靜靜飛過的這群鳥并非“等閑之輩”,全是兇猛無比的黑冠鵑隼,一數竟然有130多只,但相隔不到半小時,科考人員發現另外一群黑冠鵑隼再次從他們頭頂飛過,后來一數也有80多只。“更有意思的還在后面呢?”當時在現場的一名隊員向記者回憶,后來到了山頂后正準備休息,一名隊員發現旁邊樹下有一堆“不雅”之物,立即邀請專家過來驗驗是誰干的“好事”,專家過來仔細掰開發現里面有不少老鼠的骨頭和毛發,后來分析發現原是在廣州已少有現跡的豹貓糞便。
故事三 40天喝掉100多公斤高度酒
一名隊員告訴記者,有意思的是整個科考過程中最緊缺的不是水,而是高度酒。他告訴記者,在出發之前,他們幾乎買光了中大西門附近超市內所有的高度酒,“之所以要這么多高度酒,因為它可以當酒精消毒,隊員每天喝一點可以殺菌防病。”他告訴記者,想出這個“鬼點子”的就是隊長胡慧建,他要求所有隊員不管男女,每天都要喝上一兩左右,“40天下來,我們一共喝掉了100多公斤高度酒。”“不過奇怪的是,最后下來,除了有人感冒外,沒有一個人生病,也沒有一個給拖垮。”這名隊員說。
陸生野生動物資源成果
截至目前,科考人員已發現哺乳綱動物近30種;鳥綱動物130多種;兩棲綱、爬行綱動物50多種;采集樣本數量超過10000只的昆蟲綱物種整理工作仍未完成,已發現鱗翅目(蝴蝶、蛾)等翅目(白蟻)等15目昆蟲,及蛛形綱和多足綱昆蟲。
科學工作者在廣州發現了穿山甲、水鹿和大靈貓三種國家二級保護珍稀哺乳綱野生動物生存活動的跡象。環境指示性鳥類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褐翅鴉鵑、小鴉鵑等鳥綱野生物種較高頻率出現。特別是對生活水質要求較高的燕尾鳥也有發現。這標志著廣州的部分生態環境在改善,物種出現了恢復勢頭。
令人遺憾的是,一些大型珍稀野生保護動物的蹤跡難尋。據林業部門從能存檔案中查閱顯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華南虎的足跡消失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
陸生野生植物資源成果
植物科考隊在調查中記錄到了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伯樂樹,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蘇鐵蕨、厚葉木蓮、繡球茜、花櫚木、土沉香、黑桫欏等珍稀物種。科學家們作了近百個樣方,以便將來對它們的保護狀況進行對比和監測。低海拔地區科學家發現了外來物種:菊科的假臭草、薇甘菊、鬼針草,茜草科的豐花草,以及鳳眼蓮科的水葫蘆等。記錄野生植物約1500多種,采集標本500多份,拍攝照片近萬張。(楊進
蔣果丁 彭波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