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本報刊發的徐先生的《與妻書》
晚報訊
“吾嘗語曰:
‘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1911年3月26日,辛亥革命先驅、“黃花崗72烈士”之一林覺民給妻子留下絕筆信蕩氣回腸,感人肺腑。2005年7月30日,本報“未了情”專版刊登徐先生悼念亡妻的同名文章《與妻書》,字里行間亦泛著對妻子深沉無盡的眷戀。自此,本報熱線電話里也多了唏噓感嘆,讀者將“未了情”演繹出人間許多情。
“我讀了一遍就讀出眼淚,從他對妻子的愛里,我看出他是和好男人。”文章刊發當天,劉女士聲音顫抖地打來電話,她希望徐先生能像信里所說,在沒有妻子的日子里更加珍惜自己。2000年,劉女士的丈夫不幸車禍罹難,家里立時塌了頂梁柱,劉女士強忍淚水帶著正在讀書的孩子磕磕絆絆走到今天。“我從來不敢在孩子面前哭,還要在周圍的親戚朋友面前強打精神,看了這篇《與妻書》一下就被打動了。”她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經歷引導徐先生走出陰影。“不幸的人很多地方相通,我是過來人,能安慰他。”
“妻子剛去世,我知道他很難擺脫出來,不過我愿意幫他。”在醫院工作的周女士想要徐先生的通信地址或郵箱。兩年前,她也經歷了喪失親人的苦痛,遠在山西老家的母親突然去世。為排解父親的孤獨,她選用了通信的辦法,每周給父親寫家書。“這種原始的交流是療傷的好辦法。”被徐先生的《與妻書》打動后,她想告訴作者,他對妻子的愛得到許多人的尊重。
更有讀者表示希望能與徐先生繼續未了情,組織一個完整的家庭。
得知這些留言,電話那端徐先生停頓了四五秒鐘,“謝謝大家的好意,現在我真的很難跳出來。”他告訴記者,現在兒子是他最大的精神寄托,他要把對妻子的愛全部轉予兒子。至于讀者的幫助,他表示可以試著接受。(記者
趙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