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有關部門近日透露,該省10個設區城市和20個縣級市被列入二氧化硫控制區,現有的600余臺發電機組,其中只有不到8%建了脫硫設施,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今后新增新建裝機容量達1000萬千瓦,還將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13.4萬噸,該省二氧化硫污染形勢不容樂觀,防治二氧化硫污染困難重重。
據了解,山東省二氧化硫污染防治的關鍵就是控制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所遇到的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一是能源結構不夠合理。自“十五”以來,山東省能源消費量增長速度高于GDP增長速度,而該省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2003年該省原煤消費量1.39億噸,占一次能源的82%,而全國原煤消費占一次能源的67%。煤炭的大量使用是導致二氧化硫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
二是工業結構性污染突出。據統計,2003年山東電力、熱力行業二氧化硫排放量87.23萬噸,煙塵排放22.34萬噸,分別占全省工業二氧化硫和煙塵排放量的56.6%和44.4%,皆居該省各行業第一位。電力、熱力行業是造成山東省二氧化硫污染的主要行業,特別是部分電廠建在城市市區,加大了改善城市空氣環境質量的難度。
三是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基礎脆弱。目前山東省已建成的火力發電廠(熱電廠)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多是通過使用低硫煤措施實現的。據對該省271家火電企業的調查,共有35噸/小時及以上鍋爐717臺,大部分采用的是低硫煤控制措施。由于該省低硫煤儲量較少,低硫煤與高硫煤之間存在價格差異,受煤炭市場和經濟利益影響,不少發電(熱電)企業不按規定使用低硫煤,無法保證穩定達標。部分已上循環硫化床的發電(熱電)企業,也未按要求添加石灰石,僅靠爐內脫硫很難做到穩定達標排放。
四是新擴建火電項目多,新增排污總量大。“九五”期間各地新建、擴建了一批小熱電廠和企業自備電廠。絕大部分沒有配套建設煙氣脫硫設施。“十五”期間山東省將新建成投產30萬千瓦及以上火力發電機組的裝機容量達432萬千瓦,而且還將新開工建設650萬千瓦裝機容量火力發電機組。國家要求山東省到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要較2000年削減15%,即26.94萬噸,僅“十五”期間新建火力發電機組將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13.40萬噸,削減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形勢非常嚴峻。
五是資金投入不足,環保執法監督能力薄弱。“九五”以來,山東省環保投資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低于發達國家和國內先進省市。其中用于大氣污染源治理的投資僅為16億元,遠不能滿足治理需要。在監督能力方面,全省17個城市中,絕大多數企業未安裝在線自動監測裝置,環保部門對大氣污染源的監督、監測主要采用人工方式,不能實施及時監控,難以形成強有力的監督,致使一些企業脫硫設施不正常運轉,不按要求使用低硫煤。
山東二氧化硫污染難題必須解。但怎么解,誰來解是篇大文章。誰解了這道難題,也就意味著誰將獲得很大的商業利益。(作者: 劉國光)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