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開大學環境學系主任何建宗教授日前指出,大珠三角地區的大氣環境污染物,造成香港陰霾天氣頻率增加,近10年能見度降低15%,未來還有下降的趨勢,這對香港的國際城市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何建宗說,粵港澳地區海天相連,南嶺山脈自我形成一個大珠三角污染地。每年冬
末春初季節,地表層逆溫層溫度變化差異大,污染物覆蓋,造成能見度明顯下降。他說,香港的監測顯示,從1990年到現在為止,香港能見度下跌,國際機場跑道的影響特別明顯。在春季時節,維多利亞港的海霧影響也較大。 談到造成陰霾原因時,何建宗認為因素很多,如發電廠、汽車尾氣排放等等,但最重要的因素是發電廠。珠江三角火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占全省電力七成以上,區內燃煤電廠密布,酸雨率居高不下。近10年,以廣州、佛山為中心的酸雨高發地帶的酸雨水平穩定。大氣污染物的傳播使珠三角地區局部污染發展為全省區域性污染,甚至存在嚴重的區域性光化學氧化劑污染,大氣能見度日益下降。 何建宗表示,大珠三角在經濟和社會轉型中出現的環境管理問題,需要運用政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手段,他建議政府收取環境稅,以推動企業乃至全社會共同關注環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