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說,江蘇省有87個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它們吸納了全省23的外資,創造了全省12的外貿出口額、14的生產產值、15的財政收入、110的城鎮就業崗位,肩負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擔。但是,蘇南蘇北開發區在實際利用外資、外貿進出口、業務總收入和財政收入4項主要指標方面的差距竟分別達到
26∶1、110∶1、16∶1和15∶1。 對于蘇北經濟建設,江蘇省歷屆政府均勵精圖治,希冀能在自己任上,去掉江蘇經濟發展的“心病”,但是,很多年過去了,蘇北仍然沒有出現人們所期望的、一如蘇南那樣生機勃勃的局面。
按照慣常思維,江蘇是要通過蘇南促進蘇中,蘇中帶動蘇北這樣梯度推進的方式,實現全省經濟的均衡發展。這是一條容易把握的戰略—————“一家人”總是好說話的。因此,一直以來,在經濟合作和對外開放的姿態上,蘇北的腳步顯而易見是向南邁的,而政府的扶持政策,除了積極的財政政策,最重要的一項策略就是“對口支援”。
這包括人才支援—————現今蘇北各地級市的一、二把手,多半是從蘇南輸送過去的;就業崗位支援—————一度,蘇南地區招外來員工有一定的蘇北人的指標;項目支援—————隨著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蘇南不少開發區要“騰籠換鳥”,實行產業升級,那么,換出的“鳥”往哪里飛呢?最好是蘇北,“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比如,最新的政策就是讓蘇南蘇北開發區一對一地結成互幫互助“學習小組”,以期蘇南開發區的資金、管理、信息、品牌、園區規劃建設和招商引資的優勢,與蘇北開發區的土地、資源等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而在蘇北各市,也是把“向南走”作為自己的一個重要任務。他們“向南”不僅是要與蘇南“結對子”,還要融入長三角經濟圈,要與上海接軌!跋蚰献摺碑斎挥械览恚L三角地區畢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區域之一。但是,“向南走”是不是就是惟一的出路?
從地域上來看,蘇北兩個重要城市徐州、連云港與北部的山東半島城市群更加接近。近年來,山東致力發展半島制造業基地、打造半島城市群,并希望通過承接日韓的產業轉移,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的中國第三大世界級制造業基地。這個正成長著的經濟區域有著無限的可能,這種可能對其周邊任何一個城市而言,都是一種機遇。
有人會說,向南,是和“自家人”合作,向北,涉及省際間經濟合作,難度很大。這是現實,但是,這并非是無法克服的困難,關鍵在于決策者看待對方的態度是合作、還是競爭。
事實上,蘇北“向北走”的意義更在于連接山東半島經濟區域與長三角經濟區域,促使東部沿海地區形成連續的、完整的經濟帶。如果說,蘇北“向南走”多少有些等待產業梯度轉移的被動,“向北走”則是積極融合進新崛起經濟區域,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廣闊的經濟背景之下,其積極、開放的姿態更能激發自身的優勢和能量。■郝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