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處偏遠,位于濟南市長清區東南20公里處的馬山久不為濟南市民所知。有關專家學者日前在對該山考察時驚訝地發現,馬山山頂上竟然隱藏著一處重要的道教遺址,除殘存著一組由老君殿、豐施侯殿、碧霞元君祠等組成的道教建筑外,遺址內還發現了罕見的道教碑林,內含元、明、清至民國碑刻20多塊。專家稱,這么小的道
觀內竟然保存著這么多歷代碑刻,這在濟南地區是絕無僅有的。
4月24日上午,記者隨馬山考察隊登上海拔500多米的馬山。考察隊在山頂平臺處看到一個由低矮的石砌建筑組成的道觀,不少建筑物的基礎、墻體都是老式風格,其中,山門內墻上鑲嵌的一塊石碑上竟刻著正德某年(明代年號)的字樣。
走進道觀山門,考察隊驚訝地發現,院內竟有20余塊大大小小的碑刻,最寬的一塊立碑則像一堵照壁,上面還有雕成石檐狀的碑額。最高的則是兩塊附帶雙龍戲珠碑額的龍頭碑,一塊立在院內足有3米多高,另一塊則身、首、座分離,碑身斜搭在巨型碑座上。從碑面文字看,該石碑是康熙年間設立的一塊御碑。由于長期日曬雨淋,有的碑面已經字跡模糊,經仔細辨認,最早的石碑紀年為大元至元三年(1266年),為元代早期刻制,記載了豐施侯殿建造經過。其他石碑則明、清、民國各代都有,分別記載了歷次重修三官殿、玉皇殿、碧霞元君祠、馬山圣母殿等的經過。
隨行的濟南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文史專家張華松說,志書記載,馬山對豐施侯的祭祀始自北宋,但后來其主神的地位逐漸被馬山圣母取而代之,什么原因不得而知,對這些碑刻的研究將有助于解開歷史上的這個謎團。
除碑林外,考察隊在道觀還發現其他幾處頗有價值的古跡:位于道觀一角的一座名為老君殿的石屋竟然是青石發券無梁殿建筑,這種不使用任何木料的古建筑目前在濟南地區屈指可數;在三官殿墻體中砌有三塊精美浮雕,圖案分別為二龍戲珠和麒麟,始刻年代待考;散布在道觀中的三個巨大的蓮花柱礎,從制作風格上應為宋代樣式等等。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