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東部地區的發展,我省開始出現區域性和季節性缺電。2005年我省經濟仍將繼續快速增長,按增長率15%預測,電網最高負荷可突破2300萬千瓦,而2005年新投產機組容量約220萬千瓦,且大都在年底投產。有關部門預計2005年電力缺口最大為90萬千瓦,在夏季用電高峰,供需形勢非常嚴峻。
盡管電力緊張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是“五一”臨近,有關方面召開電價上調聽證會,讓各界感覺有些突然。山東電力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于世昌在會上介紹,山東電價到了非調不可的地步。
于世昌陳述了三大調價理由。
一是購售電差價偏低。2004年該公司平均銷售電價與平時購電單價的差價為88.5元/千千瓦時,扣除線損和增值稅后,實際僅為59.38元/千千瓦時,在國家電網公司所屬省級電網企業中位于倒數第一位。
二是企業財務負擔沉重。1998年以來我省城農網總投資472.45億元,其中除農網投資178.68億元由國家規定的2分錢農網改造還貸資金歸還外,其他電網建設投資293.77億元至今尚未有政策。電網負擔較重,網廠分開后,發電資產劃出,大量的負債由電網來承擔。同時,醫院、學校、科研機構等非盈利性質的單位也由電網來負擔。
三是電網建設資本金嚴重不足。據初步規劃,“十一五”期間,山東電網建設年均投資在80億元左右,而目前電網的盈利能力遠遠不能滿足電網建設的需要。由于電網建設資本金不足,造成我省電網建設滯后于電源建設,電網結構不合理,西電東送能力薄弱,一方面,西部濟寧、菏澤、聊城地區窩電現象嚴重,而另一方面東部煙臺、濰坊、青島地區因負荷緊張開始限電,隨著山東東部經濟的快速發展,如果不加快電網的建設,提高電網輸配電能力,山東東部缺電的局面將會更加嚴重。
魯能發展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董文華認為,煤炭價格飆升直接導致電價上調。從近幾年煤炭價格上漲的幅度來看:不含稅綜合標煤單價平均值為2003年323元/噸,2004年457元/噸,同比增長134元/噸,漲幅達41.5%。2005年一季度,標煤單價達到了547元/噸,較2004年12月份又上漲了28元/噸。
2004年以來,煤電油運供求緊張局面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受資源緊張和其他因素影響,煤炭質量大幅下降。除了單純煤炭價格的上漲,煤炭質量以及運雜費也增加了發電成本。2001年以來煤炭熱值逐年下滑,去年12月份入廠熱值4870大卡/公斤,較2001年下降了518大卡/公斤并呈逐步下降的趨勢。煤質差增加了設備的磨損、維修成本以及安全運行,這些都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
本報記者楊飛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