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協作漸行漸近 青島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本報記者劉宗偉
產業鏈上找定位
“都想做造船基地,都想發展電子、食品,產業結構一旦趨同,其帶來的結果是,產業集聚能力低、產品配套功能弱,膠東半島青、煙、威三市必須努
力規避這一現象。”自2003年“建設半島制造業基地”正式提出起,不時有學者出來提醒。記者近日從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在經過近兩年規劃、調整,青、煙、威三市的戰略重點已基本明確。
“實際上,一個大的產業,涉及好多門類,它的重復定位有時很難避免,關鍵要素是,要在產業鏈上找準各自定位、形成配套。”青島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隋映輝以汽車產業為例作了說明。他稱,膠東半島三市都在發展汽車產業,目前,青島以重卡、城市客車為主,煙臺以家庭轎車為主,威海以越野車、環保電動車為主,三者各有所重,形成了較好地錯位經營。當然,在汽車產業上,三市的“軟肋”一目了然:三市各自擁有的多家汽車配件廠既不能完全為自己提供配件,也不能為兩個兄弟城市提供配件,沒有形成產業集群。這一點,三市都應學習深圳,廣州發展汽車產業,深圳則重點發展汽車電子零部件,為廣州馬自達配套。“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三城市都要務實,該當大哥時就做大哥,該做小弟時就要做小弟。”
這些年,青島家電制造業發展迅猛,已成為中國三大家電制造業基地之一。而現狀是,海爾、海信、澳柯瑪三大巨頭不少產品線的零配件,都要到我國南方采購,其主要原因是,上述地區已形成了完整的家電產業鏈,產品配套能力極強。在家電業利潤連年走低的大背景下,生產企業對采購半徑大小、配套能力強弱有了較高要求,因此紛紛“往南走。”煙臺或威海能否在家電電子零部件產業集群方面有所突破,主動與青島對接,延伸產業鏈?
創新機制助推
隋映輝認為,青、煙、威三市產業重點由趨同較重到各有側重,是一個很大進步,但要做到相互錯位、優勢互補直至經濟一體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個漫長征程中,如何協調三市間利益分配是決定性因素。
如何協調三市間利益分配,長三角、珠三角已有很多經驗可搬。上海、南京的招商引資項目可落戶蘇州或南通等城市,企業稅收由上海、南京與項目所在城市按一定比例分配。另外,也可嘗試通過入股形式投資并分享利潤的思路,比如,青、煙、威三市都想做造船基地,是否可把煙威項目取消,以股份制形式投資到青島,這不僅保證了各方利益,而且集資本、技術、人才等優勢,可使造船基地迅速做大做強。青島造船基地強大了,煙、威兩市可圍繞它發展相關配套產業,最終形成極具特色的產業簇群。
另外,應改變對干部考核機制。同時,出臺《招商引資指導意見》,探討成立三市產業協調發展組織,根據產業規劃布局,專業化招商,從而實現更好的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