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進城了!
都說《小武》、《站臺》、《任逍遙》構成了賈樟柯的“縣城三部曲”,如今,距離高調參賽第6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都大半年了,這個《世界》終于向電影院敞開了公映的懷抱。
“誰有創可貼!”——逼仄的后臺,女演員趙濤婀娜的身影中搖曳著腳后跟由不熨貼鞋子折磨而來的傷口;空
曠的郊野,拾荒老者木訥的逆光背影映襯著“這么遠那么近”的“艾菲爾鐵塔”——世界之窗公園佇立的1:3比例縮小版。
就這樣,“《世界》——賈樟柯作品”在刻意營造的疏離間隙中從“地下”推到了“地上”。當跌宕的電子樂在富麗堂皇的浩大秀臺上升起的時候,沒有猝不及防,只是驟然一麻,然后松了一口氣,這個《世界》并不完美,但確是一個有趣的明喻,一次見微知著的宏大想象,一趟在割裂的現實圍墻與微弱的希望光芒之間擺渡的旅程。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如此羅大佑式的上世紀八十年代詰問似乎已經不合時宜了,對于現在的賈樟柯來說,而《世界》的海報上冠冕堂皇地印著“我們是飄一代”——下定義的背后輻射著權力的遷移。張藝謀為“知識改變命運”代言的時候,也許已經明晰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更準確的翻譯是“知識就是權力”;而所謂“第六代”中被認定為有大師相的賈樟柯——曾經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旁聽生,如今中央戲劇學院的老師,走出縣城進入“世界”后,他坦陳,終于擁有了堂而皇之調動公共資源進行拍攝的便利。
龐雜的線索和斷裂的景象,粗糙的Flash故意強調的突兀,類癡男怨女的糾葛,輕描淡寫的黑社會暗涌,盲流的國際化勾連,為底層無名民工命名的著力痕跡,還有導演王小帥和畫家劉小東“露一小臉”的噱頭……《世界》給予我的感覺,“經營”的成分多于“創作”。“進城以后怎么辦?”——這是《世界》給當下中國提出的問題,或許也是賈樟柯給自己提出的問題。也許這是一次揮手告別,也許這是遵循著其成長脈絡和運動軌跡的一次拷問和應答。不可否認的是,由于眾所周知的因緣,從孕育開始,《世界》就不得不在光天化日下逐漸“長大成人”,但是,如果《世界》僅僅被視為一次按部就班的文化事件記錄在案,而被忽略掉其作為影像的獨立身份,遺忘其進入影院應當發揮的功效,那么它不能被視為一次完滿的超越和答復。賈樟柯導演在無數次不厭其煩的訪談對話中一再強調的“進入電影工業”,正是表明了他的清醒,或者還有擔憂——“進城趕考”,涂抹在答題卷上的《世界》,看上去光怪陸離,五味雜陳,鏗鏘圓潤,賈導追求的就是萬花筒一般的效果,大家隨意觀看,盡興發揮。
無論是北京還是深圳,世界之窗公園都位于城市的郊區,城鄉結合部緩沖地帶,邊緣的人們在進城與不進城之間游弋。
我記得某天晚上,胡嗎個在浦東大拇指廣場上彈唱,旁邊是仍未完工的美術館,頂樓一排整齊的安全帽俯瞰著都市民謠節,歌畢胡嗎個下臺鞠躬,將吉他凌空揮舞了一下,“再見啊!”——仿佛呼應著《部分土豆進城》中的揶揄:“可是我的外地口音啊!可是我的外地口音啊!”
其實,那天,我很想跟賈樟柯導演說,我也從縣城來,我說一口沒有人能驀然判斷來處的普通話,好像你現在一樣。
于是,我問賈導說,進城以后咋整?賈導說,這是個問題。蒙汗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