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位企業家的五力分析———權力、財力、競爭力、體力、壓力———
他們面臨不惑的四十歲智力固然處于高峰狀態體能漸衰又是殘酷的現實在四十歲的人生中場上他們將如何走過危機迎來自己人生精神圓熟的下半場
人到中年半杯水
有一則印
度寓言說,兩人面對一杯喝了一半的水,一個人說:“我已經喝掉了半杯水。”另一個人說:“我還有半杯水沒喝。”前者透露的是無奈和苦澀,而后者卻滿懷希望。
作家董橋說:中年是只有哀愁,沒有憤怒的年齡。事實上,人生中場的領導者是高強度的一群,也是最焦慮的一群。通過對成功企業家的五種特質:權力、財力、競爭力、體力、壓力的專項調查,我們嘗試探尋企業家在40歲門檻上,如何應對自己的人生中場。
財力篇億萬財富憑什么
代表人物:戴志康、劉漢元、李書福、張躍、李金元
證大集團董事長戴志康、通威集團董事長劉漢元、李書福、遠大空調總裁張躍、天獅集團總裁李金元,這批生于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企業家們,都曾經歷過物質匱乏的時代,有著獨特的財富積累過程。
敢想敢做的一代
李書福9歲時開始做小生意,從廢品中提煉金銀。
1984年,年僅21歲的李書福與人合伙開了一家作坊式的小廠,替冰箱廠加工小配件。就在同一年,比李書福小一歲的劉漢元也開始不滿足于技術員的工作,將家中僅剩的500元錢,投資于試驗網箱養魚,當年秋天就盈利1950元。
與這兩位相比,戴志康和張躍有創業的念頭要晚許多。與劉漢元同歲的戴志康還在中國人民大學讀著國際金融,一心想著考研究生。做事狂熱的張躍,此時正把興趣點放在文學上。
轉眼到了1992年,劉漢元自籌資金1000多萬元,在縣城里建起了一座現代化飼料工廠,通威公司由此而來。曾幾何時,還沉迷于藝術的張躍也在這一年創立了遠大空調集團,要知道這離他靠著無壓鍋爐專利的轉讓費,獲得第一桶金只有三年時間。
機會至上的一代
1993年,35歲的李金元剛剛注冊了天獅經濟發展總公司,主營房地產業務,國家的宏觀調控卻突然來臨。再三思量后,李金元放棄了在房地產的所有投資,全身撤退,轉向保健品的研發。
同樣在那一年,戴志康經歷了公司業績的大起大落,債主臨門、公司幾近破產。而1992年富島基金募集的6000萬資金,投在杭州房地產上的項目同樣陷入半死不活的境地。
不過股票、房地產這兩個戴志康看好的行業,他一直沒有放棄,只是在等待時機。事實證明,也正是股票和房地產為他賺足了資本。1996年坐莊“蘇常柴”,他賺了一個多億;1998年他以低廉的價格拿到上海浦東大塊土地,獲得的利潤不言自明。
“有時‘紅燈’只是暫時的,認準了一個方向,就要緩行等待時機或者繞道而行。”如果李書福不是在1989年,國家實行電冰箱定點生產制時,他放棄了“北極花”品牌,也許他會成為家電生產霸主。李金元如果當時堅持一下,或許他的名號會從“直銷巨頭”改為“地產大亨”。
點評
40歲,最聚人氣財力不等于影響力
就好像擁有財富不一定擁有幸福一樣,財力強并不意味著影響力大。
不久前推出的“2004百富人氣榜”,如果從年齡上進行劃分,前10名里我們看到只有天津家世界集團董事長杜廈超過50歲,而正值“人生中場”的企業家占到一半,分別是劉軍、顧雛軍、張朝陽、李寧、黃宏生,但是獲得前三名的企業家年齡都小于35歲。
從此次“百富人氣榜”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個人財富量和他們受關注程度有一定的相關性,相關系數大概達到0.6—0.7。就像此次活動的主辦者之一胡潤所說,無形資產時代已經到來,人氣榜就是要看哪些人創造了品牌,也創造了社會的精神財富。
胡潤認為,中國的很多企業家沒有時間去享受生活,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是國內第一代的企業家,而在國外企業家們已經做到第五代、第六代了,有100多年的歷史。這可能也正是盡管中國企業家的影響力正在獲得前所未有的提升,但與世界級企業家相比,之間差距仍然十分明顯的直接原因。
競爭力篇:做自己想做的事
代表人物:王峻濤、馮楚軍
“你哪天來吧,我今年四‘張’了,一定要聚一聚,怎么說你也代表了我們那個時代啊。”網蛙原總經理馮楚軍大聲對著電話那頭說,他正把自己生日PARTY的時間地點告訴一個鐵哥兒們。40歲,是中場休息。馮楚軍這樣對記者說,自2004年7月5日他離開網蛙后,他就把自己的精神調到休息狀態,思索了足足半年之久,“我指的休息,是在精神層面上。”但馮楚軍從未懷疑過自己的競爭力,他似乎對龐大的盜版市場毫不在乎,在他眼里,既然蘋果公司的“iTunes”網上音樂店能在盜版率高達98%的美國市場攬錢無數,為什么自己的“TT-MUSIC”不能在中國市場上站穩腳跟?
王峻濤,中國電子商務的旗幟性人物。他的名頭比馮楚軍響亮得多,與馮楚軍相似的是,他同樣是40歲時從頭再來。當年從8848黯然出局之后,王峻濤依然沒有放棄電子商務,2002年9月,他啟動“”電子商務網站,新公司起名為珠峰偉業。“現在做的是過去想做沒有機會做的事,所以過去不能叫失敗。”王峻濤不肯承認自己當初的失敗。
點評
40歲,方向性危機最多如何獲得選擇的自由
所謂“四十不惑”,說的是40歲往往是人生、事業成功的階段,競爭力應該處于最鼎盛的時期。然而競爭激烈的商戰,常常會讓40歲左右的管理人才遭遇到職業生涯的又一次危機,可以稱為繼續前進的“方向性危機”。
無論是一個公司的總經理、CEO,還是一個行業里的先驅者,該怎么保持自己無法被取代的競爭力,甚至尋求突破?他們的專業經驗、整合資源的能力和學習技能更新的素質,是關鍵所在。因而在這樣的階段,最容易產生所謂中年改行、轉業等種種問題。
馮楚軍與王峻濤正是處于該階段的典型性例子,不過他們有足夠的能力,來實現自己的目標。也只有當自身擁有強大的個人競爭力的時候,他才能獲得選擇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