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命運可以稱得上是大起大落。從去年10月開始,人民幣理財產品儼然成為了理財的代名詞:各家商業銀行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積極性之高前所未有;媒體上也隨處可見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廣告,收益之高令人怦然心動;如何購買、購買哪家的理財產品更成為許多人關心的熱點話題。&nb
sp; 但就在近幾天,各家商業銀行都不約而同地對外宣稱暫時不再推出新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一度熱銷的人民幣理財市場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寒流。 島城商業銀行:不再推出新的人民幣理財產品
2004年10月,經銀監會批準,光大銀行在島城率先推出了人民幣理財產品。由于該產品一般比儲蓄收入高,風險又比投資股票小,受到市民的歡迎,僅光大銀行青島分行去年國慶節后的短短幾天就銷售了1個億。此后,招商、華夏、中信實業等股份制銀行立即跟進,推出了各自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也從最初的2.38%到3.09%。
近幾天,各家商業銀行卻宣稱不再推出新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媒體上也沒有了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廣告。昨天,光大銀行青島分行相關負責人證實了這一消息,光大已經暫停了人民幣理財新產品的發行,具體什么時候再發行需要“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華夏銀行青島分行相關負責人的回答也如出一轍:前一期人民幣理財產品銷售結束以后,現在沒有新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推出,何時再推出不好說。
招商銀行青島分行雖然在昨天剛剛銷售完一期人民幣理財產品,但由于收益率與儲蓄利率相差無幾,反響一般,下一期產品什么時候推不一定。
從熱銷到偃旗息鼓:半年風光不再來
不到半年時間,人民幣理財產品為何從一開始的“集三千寵愛于一身”到現在的偃旗息鼓?
直接原因是,3月17日,央行在調高個人房貸利率的同時,將央行存款超額準備金率從1.62%降到0.99%,這直接影響到銀行對未來人民幣理財產品贏利能力的預期。
據介紹,由于存款超額準備金率下降直接導致貨幣市場的資金量變得充足,使貨幣市場中的央行票據、金融債券利率下降。各銀行正是通過投資央行票據、國債、金融債獲取收益,再連本帶息返還投資者的。各家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又是以銀行的信用作保證,資金的投向是央行票據、國債,風險較低,又能帶給客戶較高綜合收益,非常貼近市場、貼近百姓,因而比儲蓄更有吸引力。如今,能給客戶帶來較高收益這一點已經不復存在。在此情況下,如繼續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只會有兩種結果:一是客戶收益不變,但銀行賺不到錢;二是降低理財收益率,但難以吸引客戶。
有專家認為,盡管從長遠看,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確被認為是銀行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推進戰略轉型的有益嘗試,但就該業務問世初期的情況看,似乎倒更像是各家銀行吸引資金、帶動儲蓄的一種工具。因此,一旦“吸存”功能受到限制,其內在價值也隨之被打了折扣。
其實,很多銀行都表示過,相對于低成本的存款來講,目前這種理財產品由于功能單一,投資范圍局限性較大,并不能為銀行帶來太多直接的利潤,甚至“根本不賺錢”。而且,由于銀行在投資債券產品時,很難做到與理財產品在期限上對應,有些銀行甚至將長期債券利率作為其短期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這更進一步加大了債券到期變現時可能發生的價格風險。正因為此,監管部門多次向各銀行發出風險提示。
明天,我們如何理財
人民幣理財產品被叫停,我們是否又少了一條理財的通道?明天,我們又該如何理財?
百姓當中蘊藏著旺盛的理財需求是不可否認的現實:2004年,島城全年居民購買國債、基金、信托投資計劃等就達40多億元,對儲蓄存款產生了一定的分流作用。專家預計,在未來十年內,理財市場將會以每年超過30%的速度增長。
應當說,目前的人民幣理財還并非真正意義的銀行理財服務。理財,只有從單一功能向理財加金融服務的綜合化安排轉變,才有可能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從這個角度上看,商業銀行要想以理財為支點撬動中間業務發展,并以此作為戰略發展的核心,的確面臨著一個蛻變的過程。
從國外銀行發展經驗看,以理財為核心開展多種個人金融服務是商業銀行實施戰略轉型、改變經營方式的契機,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至于目前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生命力幾何?關鍵取決于這一產品能否跳出單純依靠收益率吸引客戶的窠臼。如何在現有銀行間市場債券產品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理財產品,才是各家銀行真正應當思考的,同時也是決定理財業務未來走勢的根本所在。本報記者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