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從市工商局12315申訴舉報指揮中心獲悉,3月份我市各類消費糾紛數量明顯上升,全市各級12315共受理各類咨詢、申訴、舉報6496件,與上月相比增長86.45%,其中申訴較上月增長29.63%,舉報較上月增長83.20%。涉及汽車、網上購物和中介服務方面的消費糾紛較為集中。
&n
bsp; 據介紹,3月份工商部門受理的有關汽車方面的消費申訴為52件,雖然總量不算太多,但與上月相比卻增長333%。消費者反映的主要問題有:汽車質量,如發動機故障、制動系統失控、空調不制冷、突然熄火、水溫高、轉向燈不亮、車身變形等;售后維修不規范,如個別經營者以汽車無國家“三包”為借口,對消費者的退換要求一概拒絕或故意拖延,想方設法逃避責任;個別不法汽修商服務意識差,借機坑害消費者,如無證無照經營,使用假冒偽劣配件、修配價格混亂、偷換汽車零件等,導致消費者汽車越修問題越多,越修價格越高;汽車檢測困難,由于一般的消費者對汽車方面的專業知識較缺乏,遇到汽車消費糾紛時,往往無法作出準確判斷,而目前我國的汽車鑒定機構很少,并且存在著鑒定費用高、時間長、程序復雜等問題,使得消費者望而卻步,汽車檢測難已經成為汽車消費糾紛中的難點;汽車配件市場混亂,個別汽配經營者銷售假冒偽劣汽車配件,導致汽車跑偏或制動失靈,甚至剎車片開焊、斷裂,威脅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消費者反映問題最多的是重慶南路、洛陽路等汽車配件城。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上購物以其新穎、時尚、便捷的優勢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接受,但是由于網上購物的“不透明性”、賣主身份的不確定性以及專門規范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仍不健全,此類交易存在很多問題:一是“石沉大海”,消費者將錢匯過去后,就開始杳無音信,到了最后連人都找不到;二是“貨不對板”,網站上提供的實物圖樣往往非常漂亮,各種介紹詞也非常誘人,但消費者拿到手后才發現,購買到的商品與網站上形容的簡直是天壤之別;三是“打馬虎眼”,賣方在公布信息時往往在一些重要信息上模棱兩可,引誘消費者上當。
中介行業是架在供求者之間的一座橋梁,已逐漸被大家認識和接受,在方便了供求者的同時,中介公司也獲得了可觀的利潤。中介機構的數量增加是糾紛增多的原因之一,另外春節過后來青打工的人越來越多,由于部分打工者維權觀念淡薄、自我保護意識差,給一些不法中介可乘之機,是糾紛增多的原因。本月中介服務糾紛的受理量為72件,與上月相比增長166%,其中以職業中介和房屋中介的糾紛所占比重最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利用虛假廣告蒙騙消費者;房源信息不真實。消費者按照中介機構提供的信息租賃房子,交付錢款后發現房子地址或結構與實際不符;中介機構與消費者簽訂不平等合同條款,以合同的形式規避自身責任。
另外,3月份其他類的咨詢、申訴和舉報較上月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涉及工商注冊、稅務發票、商業保險、銀行業務、拖欠勞動工資等諸多方面。(劉錕鋒
韓愛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