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心武
現在定居美國的影人陳沖,她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許多人一定會脫口而出:《小花》!《小花》確實是陳沖的成名作,但卻并不是她的處女作。
陳沖第一次上銀幕,是在謝晉執導的《青春》一片中飾女1號。《青春》是一部很特
殊的影片。內容是表現“文革”的“紅衛兵”女孩
徒步長征,后來參軍當了通訊 兵,在部隊中成長起來的故事。1978年春天,我在北京大華電影院看了這部影片。這部影片既歡呼粉碎“四人幫”,卻又用相當的篇幅歌頌“文革”。這并不奇怪,當時意識形態上還在強調“兩個凡是”嘛。
1983年我曾隨謝晉當團長的中國電影代表團到法國南特參加“三大洲電影節”,那一年該電影節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謝晉電影回顧展”,幾乎放映了謝晉以前執導的所有影片,而且進行了非常認真的研討。但主辦方為沒能借到謝晉執導的《大風浪里的小故事》(表現“反右斗爭”)、《春苗》(歌頌“赤腳醫生”批判“醫療戰線的走資派”)和《青春》的拷貝而表示遺憾。我記得當時電影節的主席有一位意大利電影史專家,他同我們喝咖啡時講了一番話,大意是說:藝術家,尤其是中國藝術家,又尤其是必須依仗大額投資進行工業化生產的電影藝術家,他們在某些歷史階段卷進政治,以至時過境遷后那政治被否定了,作品也就似乎顯得比較尷尬,都是可以理解而且也應該諒解的。應該全面地看待一位藝術家,像謝晉這樣的電影藝術家,放在整個世界電影史上也屬于大師一級,為人類的電影藝術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貢獻,比如他的《舞臺姐妹》,開篇即有一個在實景拍攝中推拉搖移長達數分鐘的長鏡頭,內容非常豐富,藝術性非常強,實在令人嘆服!把那三部電影也拿來放映回顧,并不會影響對謝晉和中國電影發展的整體評價,反而可以引出更深入的研討。
我很贊同南特電影節主席和那位意大利專家的觀點。那次與謝大師親密接觸一周多,深感他是個純粹的藝術家,他中年以前沒能趕上張藝謀、陳凱歌、姜文、張元這樣的創作環境,他拍片完全要服從組織上的安排,在那些年代的具體情勢下,被政治拉過去,又拋出來,再挽過去,又冷起來……等等遭遇,都沒有使他放棄藝術上的追求與探索,那回在南特電影節,他的《舞臺姐妹》、《天云山傳奇》、《芙蓉鎮》放映后都是全場起立鼓掌許久。這幾部確實是最體現他社會良知與藝術品質的代表作。
現在回憶《青春》那部電影,內容上固然有嚴重的缺失,但謝晉還是做到了藝術上盡量求精,在場景調度、鏡頭運用方面,還是有可取之處,而陳沖經過與謝晉的這次合作,鍛煉出了在攝影機前放松的表演技能,否則80年代初黃健中找她拍《小花》,她恐怕難以那么快地入戲,并塑造出可愛的銀幕形象。
前兩年謝晉曾找我寫一個《鄉村女教師》的劇本,約趙薇、陳道明擔綱主演。那回見面,我對謝大師提了個建議,就是他應該抓緊撰寫回憶錄,他從上世紀40年代就從影,而且每個10年段里都有作品,其創作活動一直貫穿到現在,是中國影壇上少有的常青樹,像他這樣的中國電影歷史的見證人,在世的已經不多,若他能把一生的從影經歷回憶出來,即使他現在少拍一部電影,也是值得的。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