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呂諾、邱紅杰、顧瑞珍
擇校被喻為一個無法探悉的"黑洞",但這個黑洞到底"黑"在哪?一些代表委員認為,學校權力過大,而有效監管失位,使得違法違規成為"黑洞"。
從某種程度上講,以制約權力為內容的改革尚未波及到校園。如今,誰能說清一
個校長有多大權力,巨額擇校費、贊助費花到了哪里。無限制的權力,使得學校的教育資源幾乎成為某些人掌控的"私人資源",也成為一個隱性的"腐敗源"。
"一所所謂的'名校',每年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現金的流動不亞于一個小型企業,但一般不會引起注意,對它的監管也沒有像企業那樣嚴格和規范化,甚至可以說對學校權力以及資金流動根本沒有監管。"陳守義委員說。
在很多學校,包括擇校費等收費的數額以及使用途徑沒有一個公示制度,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基本上也不對此進行審查。而審計、稅務等國家監管機構也沒有及時將重點轉移到這些學校,因此基本上在對擇校費這塊重大資金的核查和管理是個空白。
"監管的失位,必然導致在擇校等問題上出現一些違法違規現象。"馬志武代表說,"比如在義務教育領域,雖然已經推行了'一費制',但是大量借讀生和擇校生的出現,其背后產生的巨額借讀費和擇校費嚴重沖擊了這項制度,而收取擇校費更是違反了義務教育法的行為。"
更令人憂慮的是,擇校本身的違規帶來的是一系列其它社會違法違規行為,更為權錢交易留下了空間。
"可以說,擇校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確實存在著一些沉重的黑幕,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制度上、法律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制約。"陳守義委員說,"最關鍵的還是讓教育均衡發展,縮小所謂'名校'和普通校的教育差別,縮小城鄉教育差別,從源頭上阻斷擇校的社會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