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了家長·富了學校·壞了風氣·丟了公平
--代表委員痛陳擇校"四大害"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呂諾、邱紅杰、李亞彪
"各地通過繳納贊助費、擇校費進入高中的學生比例幾乎超過了10%,通過繳納贊助費、擇校費進入城市重點高中的比例達到25.2%。"國家"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課題組的這一調查結果,引起了代表委員們的關注。
朱友林代表憂心地指出,"現在大家看得很明顯,擇校苦了家長、富了學校、壞了風氣、丟了公平!"
"擇"苦了家長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最近發表了一個有關撫養孩子的經濟成本報告,核算出徐匯區家長從孩子剛出生到30歲,共需在孩子身上投入49萬元。而這僅僅是一個孩子正常情況下的支出,并沒有包括巨額的擇校費。
馬志武代表說,對于一般家庭來說,為了給孩子選擇一個好學校,甚至會'擇'得債臺高筑!
據記者了解,僅以位于北京宣武區的某高校附屬中學為例,根據入學考試分數情況,初中部"擇校費"從兩萬多元到十多萬元不等。但即便"門檻"如此之高,有些家長仍然是揣著血汗錢卻"求"校不得。"擇校費,擇校費,含著家長多少淚。"但懷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苦心,許多家長寧可自己緊巴一些,甚至不惜舉債,也要花錢為孩子"擇"來好學校。
"擇"富了學校
有人曾給北京一所"名校"算過一筆賬:初中部每年招生400人,劃片就讀的300人屬于"義務教育"范疇不能收費,剩下的100人包括"條子生"在內,以平均每人4萬元計算,"收入"總額在400萬元左右。
"對這筆巨款,各地政府一般只有原則性要求,如'用于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不得用于教師福利'等,一些地方要求上交一部分給教育局'用于統籌改造薄弱學校'。但事實上'名校'教工福利遠比普通學校好,這是公開的秘密。"陳守義委員指出。
"公費贊助"的黑洞更是深不可測。很多公款以支持、贊助教育等方式流向學校,得利的只是少數人及其子女。很多"名校"卻借此聚斂起一筆龐大的資金,如果缺乏必要的監管,必然成為一個無底的黑洞。
"擇"壞了風氣
擇校,根源于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然而,一些教育單位不是想方設法做大優質教育資源"蛋糕",而是把自己的利益與"擇校費"捆綁在一起,成為教育腐敗的一個催化劑。在重點學校,"擇校費"成了教職工獎金、福利補貼和改善學校設備的主要經費來源,公款請客送禮、公款旅游和鋪張浪費也多從這筆收入中報銷。
"應該看到,已經被眾多家長或無奈或主動接受的'擇校風',擇出了社會壞風氣。"朱友林代表說。
馬志武、徐日輝等代表指出,擇校造成了盲目攀比,滋生了腐敗,影響了社會風氣。重點校制度助長了人們嫌貧愛富、圖慕虛榮的心理。
"擇"丟了公平
享受義務教育是法律賦予我國少年兒童的合法權利,而有些中小學生由于交不起"擇校費"而被攔在義務教育的門外。
"擇校,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是從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公平。"馬志武代表說,"它的基本表現形式是通過權錢交易,來換取短缺的教育資源。"
擇校也破壞了正常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現在大中小城市都有重點校、普通校、薄弱校,重點校制度以及由此引發的"擇校風",進一步加劇了各類學校教育資源配置的兩極分化,造成了一系列教育不公平現象。重點校要資金有資金,要設備有設備,要師資有師資,薄弱校只能望塵莫及。
"更令人擔憂的是,擇校正成為擴大階層差距,引發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因素。"徐日輝代表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