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月29日專電(記者李仁虎、偶正濤)搬進合肥市郊"夢園"新居的周女士,日前下決心不再"持幣待購",想買一輛轎車,幾經比較她選擇了蕪湖出產的"奇瑞·風云"。等到奇瑞經銷商處交款才發現,新車可望不可及,最少一周后才能拿到產品,而且還不能保證有挑選的顏色。
新年第一月,奇瑞轎車悄然熱銷
,是不是2005年中國車市轉暖的先兆?有專家分析,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必然導致汽車產業的發展,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這一階段,包括轎車工業在內的重大裝備工業、消費電子產業、基礎原材料產業等,有超常發展,屬正常經濟現象。西方發達國家和韓國、日本及我國的臺灣,都有過類似經歷。
而去年的車市驟冷,是由于我國汽車產業結構、轎車消費政策、WTO帶來的關稅遞減預期等市場不利因素疊加的結果,導致一批私人購車者持幣待購。據估計,2004年待購轎車將在本年度釋放的數量可能有40萬輛左右。由此看來,盡管2005年仍有持幣觀望的因素,但汽車市場總的消費量還會有一個較大的增長。
近幾年,中國轎車工業在奇瑞、吉利、哈飛等民族品牌企業的沖擊下,"以洋為主"的局面基本打破。據中國汽車協會的統計,到2003年下半年,由于奇瑞QQ和吉利、哈飛等國內汽車企業的高性價比產品,已將曾為洋品牌一統天下的中國的6萬元以下家庭轎車市場逐步收復。洋品牌壟斷不再、市場逐步復蘇,是不是國內轎車生產者、銷售者都可以分一杯羹?消費者會不會有更多的高性價比轎車可買?記者近來多次采訪奇瑞集團總經理尹同耀、佳景汽車設計公司負責人唐剛等轎車專家和部分銷售商,普遍認為,2005年車市將"苦樂不均"。
首先,一浪高過一浪的降價潮使部分引進車型無利可圖,賠本賺吆喝的企業難以為繼。以奇瑞QQ為例,年前降價之后,最低配置銷售價已低于3萬元。但國內市場上合資或引進的可比車型,成本一般都是5萬元左右。"為占市場、擠對手可以貼本銷售一部分,老是那么做能頂得住嗎?"對轎車市場頗有研究的蕪湖市委書記詹夏來反問記者。據了解,一般引進一個車型需要4000萬到3億美元不等,這些錢最終要攤到每臺車上,由消費者支付。在挑選余地大、國內外車市透明度高的前提下,浪得虛名、價格虛高的轎車,2005年仍是難熬的歲月。
其次,汽車集團的合資品牌仍有一定的優勢。國內幾大汽車集團的合資品牌轎車,品牌認知度高,有規模效應,加上長期市場培育,在國內車市中居優勢地位。奧迪、寶來等新年價格不降反漲,就說明了這一點。
最后,成熟的民族品牌轎車將是沖高的一年。奇瑞等民族品牌打破了轎車生產神話和國內車市的價格堅冰,其自身也在市場磨礪中成熟、發展,民族轎車工業相對靈活的機制,使得民族品牌將在2005年得以進一步壯大,主力企業甚至有能力沖擊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