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近年來,青島市委市政府一直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工作的重點。但如何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的收入,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政協會上,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的“三農”問題成為委員們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
“20
0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土地承包法》,明確了農民對土地的所有關系。但在實際推行中,違反《土地承包法》的現象屢屢出現。如果不能從土地上保證農民的根本權益,增加農民收入就無從談起。”市農委黨委書記曲修珂委員一語直指問題的根本。在他看來,對于中國的農民,土地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而現在有些地方以招商引資為名圈占土地,卻沒有付給農民合理的報酬,這需要政府部門進一步貫徹落實《土地承包法》,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
同樣關注土地問題的還有膠州市洋河鎮農業科技中心副主任葛玉欽委員。“實行均田制,明確了農民與土地關系。按我理解,均田制不是讓農民困在土地上。”葛玉欽認為,農民與土地建立了關系后,他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或自己種地,或轉讓,或出租,“只要農民認為他們取得了合理回報,可以決定對土地的用途。但前提是一定要取得合理回報。”他強調說。
具體到采取何種措施來增加農民收入,葛玉欽委員拋出了他的觀點:“種田可以富,但靠每人種那一畝三分地,富不了。要靠集約化生產,鼓勵種田大戶的出現。”
膠南市大村鎮西南莊黨支部書記丁連國委員說得更直接:“把土地集中到會種地的人手中,讓他們去種地,從而生產出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在市場上才有競爭力。其它從土地上分流出來的勞動力,就轉移到第二、三產業中。”但葛玉欽也承認,這個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
以前農民種什么種多少,缺少主動性,政府在人財物上也是平均用力。現在是讓農民自主決定種什么,而政府在技術、政策、資金方面重點扶持。“上世紀80年代就興大棚種植,但當時成功的不多,就是因為資金和技術跟不上。”丁連國說,這幾年他所在的村子重點扶持養蠶,以幾個專業戶帶動了一大批農戶,“每年都至少有一萬元的收入。”
產品生產出來了,還要賣出去。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家庭經營規模小,勢單力薄,面對大市場難以解決的問題越來越明顯。多位委員在討論中都談到了這一點
“讓農民一家一戶闖市場太難了。農民應該成立行業協會,規范產品要求,從而使產品具有競爭力。”在談到行業協會的重要性時,丁連國委員有著切身的感受:“我們那兒在1992、1993年曾很盲目地種了200畝大蒜,但到最后幾乎沒有收益。根本原因是不了解市場。現在不能這樣,有了行業協會,可以幫助農民了解市場信息,而且可以使農產品有規模效應,幫助農民把農產品推銷出去。這也可以轉移一部分勞動力。”
行業協會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農業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國內才剛剛開始。葛玉欽建議,政府應在行業協會的起始階段發揮重要作用,但隨著協會的發展,政府則不需要在協會中起主導作用,“讓農民靠自己的力量去成立行業協會,現在看不現實。但農業的行業協會應該是農民自己的行業協會,政府的作用應該在服務方面,不需要直接參與到實際的經濟行為中。”
討論中,委員們還就加大對農村的科技幫扶力度,以及如何抓好龍頭企業來帶動農民收入的增加等問題提出了不少建議。(本報記者
趙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