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2+2--神龍總經理劉衛東詳解神龍扭虧方案]()
神龍總經理劉衛東
大幅削減成本后,神龍扭虧的計劃將提上日程。“2005年仍然是神龍的調整年。”劉衛東預測,今年神龍仍然無法全面贏利,扭虧為盈的時間將在2006年。
1月12日,2004財年剛剛過去兩周,神龍總經理劉衛東帶著外界的一連串問號面會記者,“2004年之后神龍會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
這是劉今年首次面對媒體,剛剛過去的一年,讓劉衛東心態復雜———4%的市場占有率也許不算太少,但錯過了2002年第一波全行業贏利高潮后,有限空間已經讓神龍感覺到了貼面而來的壓力;5.4億的虧損對PSA來說也許微不足道,但在東風的盛情延攬之下,日產已經在東風系里獲得了更多一展身手的余地。
1月13日,媒體傳出神龍上一年度虧損6億的報道,這一數字來自證券公司內部,而前一天劉衛東告訴記者的數字是3.3億。數字相去甚遠,但2004財年神龍虧損顯然已是不爭的事實。
神龍如何走出虧損?劉衛東的扭虧方案和時間表是“開源節流,2006年扭虧”。
全面削減成本
記者在神龍聽到最多是一種聲音:2005年的重點是優化體制。
“我們發現,神龍長期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產品競爭力不強,成本居高不下。”劉衛東并不掩飾神龍的問題。
2004年財年,PSA集團給神龍開出的虧損線是3億,但是神龍最終沒有能夠守住底線。對于虧損的原因,劉衛東的解釋是,“2004年歐元和美元的比率是1:1.35,由于歐元升值,神龍當年成本驟增了5億元人民幣,這其中包括巴黎銀行的有息貸款和額外多付的采購成本。
從另一個方面,神龍2004年虧3.3億,也主要是由于標致的投入造成的。回首2004年的車市風云,進入6月份,除了雅閣、奧迪繼續堅挺,其他品牌均遭遇熊市,無一幸免。307在選擇此時逆流上市,銷售一定程度受到了影響。而神龍一直沒有高檔車,依靠愛麗舍等中低檔車的薄利多銷,顯然無法賺取更多的利潤。
與東風的尷尬相比,去年一汽大眾的贏利主要依靠的是奧迪,而上海大眾也有帕薩特墊背。神龍在一直沒有新車和高檔車來拉高利潤的情況下,巨資投入標致307,虧損無法避免。
神龍長期產品結構單一有其歷史原因。2002年PSA集團處于雪鐵龍和標志的整合,當時PSA采取了保標致的策略,雪鐵龍此后一直處于產品空白期。雖然現有的愛麗舍等的國產化已經達到了82%-89%,在國內處于一個比較高的比例,但是單一產品有規模,神龍的成本并沒有因為國產化高而有明顯的下降。
以員工數量為例,2004年廣州本田和北京現代的年產量已經突破10萬輛,員工數量僅為3000多人,而神龍的員工數比這兩家公司多出2000人。
與此同時,神龍和東風的關系也過于緊密,神龍的幾個關鍵配套廠都在十堰,在此之前神龍在東風內部的采購占總采購量1/3。系統內部的非市場化運作帶來的直接結果是,采購成本居高不下。
2005年,劉衛東主要著手的一項工作是實施P(成本)2+2計劃:成本減少20億,庫存費用壓縮在20億之內。其中,整車庫存1億以內,控制在月銷量的0.8%。降低17億-18億的零件采購成本。
神龍計劃一年之內實現1800個進口零件的國產化,并且通過技術降成本。最后是關稅跟蹤,由20多種分類擴大到70多種分類,通過細化分類可以降低5000萬元。
“物流成本大約占到我們整個成本的20%。”劉衛東介紹,神龍已經把批量供貨變為按件供貨,這樣將降低4%的費用,同時把原來的供應商送貨變為自己取貨,這樣還能降3%-4%。另外加強水路和鐵路運輸。
“目前零部件降成本已經落實了12億-13億。這一系列的措施之后,神龍整體的零部件成本將降低5%-8%。”劉衛東估計。
大幅削減零部件成本之外,神龍的另一個大項是減少管理費用,總額2.5億的削減數額中包括:固定商務費用(廣告、公關)、生產成本(兩個工廠的水、電、氣等消耗)和財務費用(減少庫存量、加快訂貨時間)。
PSA的態度
流程定位之后,神龍緊接著進行的是組織定位。
神龍人員現有的職工結構是———在冊員工6400人,其中簽訂勞動合同關系的有5200人。根據神龍的減員思路,一線工人將不動,從5200人里面優化管理人員和輔助工人。早在2004年10月,神龍已經優化了5%的人員,優化比例后來一度上升到8%。
到2005年10月10日,神龍將分流170人,各部門優化350人,其中不乏法方的高級職員。神龍現有高級職員76名,中法雙方各占38席。
此次微調之前,神龍已經對兩個品牌商務部進行了一輪整改,被劉衛東稱為優化體制的最新一次分流實際上是上一輪整改的延續。
2003年,神龍引進標致項目,同時成立雪鐵龍、標致兩個品牌商務部。一下子調整使部門擴張太快,大批干部被提拔,但是許多并沒有實際管理經驗,管理成本高企。2003年下半年,神龍開始回到一條戰線的路子上,組織結構優化。人才市場化,并邀請科爾尼做營銷管理咨詢。一年之后的2004年9月神龍開始全面調整,銷售大區從20個減為8個,從尋求雙方管理對等開始傾向于人才本地化、市場化,10-12月神龍的銷售業績開始回升。
“完全照搬歐洲模式是不行的。2004年上半年,中法雙方認識到法方優勢是技術,中方是市場,市場還是要中方來做。”劉衛東這樣解釋上一次調整的原因。
這一輪調整后,劉衛東進入了PSA集團經管會,經管會全球共有64人,劉是唯一的海外入選人。把劉衛東選進PSA集團最高管理機構,目的很簡單———加強對中法雙方的管理。“把兩個品牌部的人事、財務權收了,讓商務部集中精力做市場。”劉衛東事后總結。
事實上,PSA的幡然醒悟一個最大的背景是當時的神龍已經不再是原來的神龍了。
PSA作為歐洲廠家,1980年代末首次進軍中國。當時PSA根據自身的情況和對形勢的把握制訂的戰略是“鞏固西歐,重點發展東歐,然后主攻南美市場”。當時PSA集團在巴西的合資廠規模比目前的神龍相差無幾。
由于中國并不是自己的戰略重點,PSA與東風合資顯得小心翼翼,2003年與東風全面合資之前,PSA一直是以雪鐵龍銷售公司的名義與東風在合資,在神龍只有30%的股份投入。這樣的合資,PSA集團根本不可能全力以赴。
由于合資層面偏低,神龍并沒有得到PSA的足夠重視。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神龍的中方高管去法國公干,能見到的最高職位的人就是PSA集團國際部的主管,根本見不到PSA集團的總裁。
這導致的最直接結果是,產品適應力太慢,市場的判斷不精確。2000-2001年,神龍引進畢加索和賽納,其中賽納投入8000萬人民幣。“當時神龍認為產品結構比較少,必須要有補充車型。我們一直沒有把它們當主力車型,現在來看非主流車型在當時的中國市場行不通。”劉衛東回憶。
轉變出現在2001年,標致-雪鐵龍集團在歐洲市場的銷量已經趨于穩定,每年銷售突破300萬輛,而這時PSA曾經投入重兵的南美汽車市場已經開始滑坡,PSA把重點轉向一度被忽視的中國市場———把神龍項目的合資上升到東風與PSA層面———成為必然選擇。
迫使PSA斷然提升合資規格還有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東風已經和日產全面合資成立東風有限公司。
廣積糧緩稱王
如果今年P2+2計劃實施順利,神龍扭虧的計劃將提上日程。“2005年仍然是神龍的調整年。”劉衛東預測,今年神龍仍然無法全面贏利,扭虧為盈的時間將在2006年。
2005年神龍的銷售目標是,雪鐵龍7.5萬輛,標致4萬輛。對于能否實現這個目標,劉衛東沒有明確表態。
實際上,2005年對于劉衛東來說是黎明前的黑暗,長期缺糧的神龍將在未來兩年引來新產品的投產高潮,共有六款產品投入市場。
根據計劃,2006年神龍的2號平臺將投產第二輛車(206),2007年上第三輛車,兩個發動機廠明年將在襄樊上馬;在1號平臺,明年將上一個雪鐵龍品牌,2007年上一個標致品牌。2007年則各有三款新車。
在2002年到2006年的四年時間里,上述六款產品的改進設計都在意大利完成,改進工作主要有三個方面:行進系統、燃油系統和發動機系統(加大進氣口應對國內的高海拔路面)。
已經投產的標致307,總投入19億人民幣,目前的國產化率是49%。按照計劃,2006年307的國產化將超過80%。“神龍的2號平臺計劃超過50萬輛銷售量。比原來的產品領先10年,這是與PSA合資后的第一款主力車型。”劉衛東透露。
整個神龍二期15萬輛的規模,總投資為40億元人民幣。“二期發展將上規模。我們希望六款產品是錯開的,比如外型,車型大小和兩廂三廂,以及技術差異化。”劉衛東認為,雪鐵龍的品牌定位是“舒適度、表現力、線條圓潤”,而標致的品牌定位是“活力、安全性、線條剛性”。神龍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體現兩個品牌的差異化。
有如此大手筆的投入,神龍對2005年的虧損已經作好心理準備,據來自北京的消息,PSA已經給神龍下達了虧損數字,大約在10億元左右。
目前,神龍面臨最大的問題還是歐元升值的壓力,有消息稱,今年歐元和美元的比率將上升到1:1.45。
“由于歐元升值,2005年我們還要有5億元的額外支出。”劉衛東最后透露,讓他能松口氣的是巴黎銀行的貸款已經還貸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