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工業發展的歷史鏡頭
核心提示
50年前的今天,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作出建立和發展中國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從此中國開始了核工業建設和核武器研制的秘密歷程。
從“兩彈一艇”(原子彈、氫彈、核潛艇)到核能和平利用,中國現已建成獨立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擁有完整核科技工業體系的國家之一。
伴隨中國核工業成長的還有事業高于一切、責任重于一切、嚴細融入一切、進取成就一切的核工業精神。在茫茫戈壁、深山峽谷中,成千上萬年輕人隱姓埋名,風餐露宿,不辭勞苦,甘心奉獻。
1964年10月16日晚,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震驚了世界。
從1955年至2005年的50年,中國核工業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1955年至1978年,成功研制了原子彈、氫彈和核潛艇,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核工業體系。第二階段從1979年至今,核電站建設成功起步,初步形成了軍民結合和精干高效的新型核科技工業體系。
第一份原子彈資料是在違反“紀律”的情況下偷偷記錄下的
從1955年至1958年,在核科學技術和核工業領域,中蘇兩國政府先后共簽訂了6個協定。1958年7月的一天,蘇聯政府派出的3位核武器專家抵達北京,向中國方面講授“壓緊型”原子彈的有關知識。
當時主管核工業的是第二機械工業部(簡稱“二機部”)。二機部的一間會議室安靜極了,只聽見記筆記的“沙沙”聲。見此情景,蘇聯駐二機部總顧問與正在講課的蘇聯專家耳語了幾句,蘇聯專家立即停下說:“不許記筆記!否則,我就不講了。”
時任二機部部長的宋任窮立即說:“我是部長,這事我負責,會后把筆記本一律收回,大家不要再記錄了。”可是,九局副局長吳際霖卻悄悄違反了紀律,他暗中記錄了許多重點。下課后,二機部和九局的有關領導及少數科技人員聚在一起,根據回憶整理出一份原子彈方面的資料。
“投籃”——第一顆原子彈起爆的密碼命令
1960年7月16日,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撤回全部專家。周總理說:“他不給,我們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的時間搞出原子彈。”
隨后,中央政府成立了以周恩來總理為主任、由7位副總理和7位部長組成的“中央專委會”。全國先后有26個部委、20個省(區、市),包括9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以及解放軍各軍兵種參加了攻關會戰。1960年3月,從中央各工業部門和科學技術部門抽調106名高級科技專家到核工業重要崗位上工作。1962年9月,又抽調126名高級科技專家充實核工業建設。
蘇聯專家的撤離反而使中國科學家全面掌握了原子彈技術。毛澤東幽默地說,應該給赫魯曉夫頒發一個1噸重的大勛章。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起爆的密碼命令是體育用語“投籃”。首次核試驗成功,標志著中國國防現代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形象也因此迅速提升,世界各地的華人腰桿子也硬了起來。在原子彈爆炸試驗的前一天,郝建秀正帶領一個代表團到歐洲參加一個活動,在意大利轉機時,被告知沒有機票,只能在賓館等候。沒想到第二天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后,航空公司主動找到她并送來機票。
氫彈怎么做是大家猜出來的
1967年6月17日,中國先于法國成功地進行了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另外三個國家是美國、蘇聯和英國。從第一顆原子彈試驗到第一顆氫彈試驗,美國用了七年零四個月,蘇聯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法國用了八年零六個月,中國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一位法國專家曾問錢三強:中國為什么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進行氫彈爆炸試驗?錢三強的回答是“材料準備得早,理論準備得早”。實際上,還在原子彈理論的攻堅階段,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一幢普通的灰色屋宇里,幾名科學家就開始了另一項秘密研究。
1960年的一天,錢三強找來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祖洽,對他說,領導決定,在搞原子彈同時,在原子能所成立一個小組搞氫彈預研,并為此成立了“中子物理研究小組”。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回憶,當時實際是猜,因為氫彈的秘密那時候根本就沒公布過,誰也不知道氫彈怎么做。
1971年9月,中國自己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核潛艇安全下水,標志著中國已經掌握了核動力技術,而且建成了在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才擁有的比較完整的軍用核燃料循環體系。
周總理說,“二機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搞原子能發電
1978年12月以后,中國對核工業的發展方針進行了重大調整,從過去主要為國防建設服務,調整為軍民結合,保軍轉民,重點為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服務,從而進入“以我為主,中外合作”的第二階段。
1970年2月,周恩來總理在聽取上海缺電情況的匯報時說:“從長遠看,要解決上海和華東用電問題,要靠核電……‘二機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搞原子能發電。”
1981年,國務院批準《關于請示批準建設30萬千瓦核電站的報告》。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電站澆灌第一罐混凝土。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電站首次并網發電成功。
秦山核電站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七個能自行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
廣東大亞灣、秦山二期、秦山三期、廣東嶺澳、江蘇田灣、浙江三門……目前,中國核電裝機容量達到870萬千瓦,每年可提供幾百億千瓦時的電量,2003年底累計發電量占全國總發電量的2.3%。
秦山一期核電站已經安全運行13年,在2003年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規定的9項性能指標中,秦山核電站有6項指標達到中值水平,其中3項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核電、核燃料和核應用技術已成為新時期中國核工業的三大支柱產業。
面對能源危機,中國核電發展也從過去的“適度發展”轉為“加快推進”。
按照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測算,到2020年,中國的電力裝機容量將達到9億~10億千瓦。按照這個要求,在今后的15年內,我國的核電裝機容量至少要新增300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