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創業者,九成是年輕人
鄧稼先,34歲;朱光亞,34歲;周光召,32歲;歐陽宇,31歲……這些后來成為中國核工業棟梁的功臣,加入核工業時都不過30歲出頭。據統計,中國在1960年從事核工業的10萬人中,25歲以下的年輕人占68%,26~35歲者占25.5%,兩項之和超過九
成。正是這群年輕人,在中國核工業幾乎完全空白的情況下挑起了大梁。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核科技人員只有10來個人。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原子能研究所前身)成立一年后,也僅聚集了30多人。1955年1月,當中央作出創建核工業的戰略決策時,碰到的最大難題就是缺乏人才。
為解決人才難題,當時國家采取了三項措施:一是繼續吸收在國外的中國留學人員回國;二是抽調一批專業相近、水平較高的科技人員,改行加入核科學研究;三是讓一批大學生改學核科學與核工程專業,充實核工業研究力量。這些年輕人加上近代物理所的研究人員,構成了我國核工業創建初期的科技隊伍。
朱光亞,從美國留學回國時,給在美留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呼吁大家回國參與社會主義建設;周光召,當時在蘇聯留學,得知中國要建設核工業時,夜不成眠,主動請纓。
1958年初秋的一天,人稱“娃娃博士”的鄧稼先走進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錢三強的辦公室。他和戰友們僅憑兩架手搖計算機和古老的算盤進行浩繁的理論運算,最終解決了原子彈結構和轟爆物理方面的全部理論計算。
為了那些關鍵數據,鄧稼先等演算的稿紙就裝了幾十麻袋,堆滿了一間倉庫。當時的手搖計算機,速度很慢,但這樣的機器也沒有幾臺。為了爭取時間,研究人員就三班倒,不讓機器停下來。
當時生產核部件的“404廠”,有一個“三人小組”。祝麟芳、張同星、王清輝,都是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負責鈾的冶金工作。當時鑄錠中出現了氣泡,前后幾十爐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祝麟芳在現場連續工作了幾十個小時,暈倒在工作現場。最后,“三人小組”終于解決了氣泡問題。
這些年輕的科技人員中的許多人后來成為核工業各部門的科技領導骨干和卓有成就的科技專家。據不完全統計,有70多人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原核工業部辦公廳主任李鷹翔為本專題采訪寫作提供了大量幫助,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