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訂婚、女博士做代言人、北大清華拒絕安全套……
“楊振寧訂婚事件”成了最近媒體關注的熱點。記者們在事件女主角翁帆的學校內外蹲守,專門找到她的家中“拜訪”,報道二人生活的盡可能多的細節……所有這些方式,與娛樂新聞的報道幾乎同出一轍。此外,如北大女博士代言、北大清華拒絕安全套、北理工
博士唱歌等等,媒體幾乎無一不以娛樂的眼光去關注。這種娛樂化的報道引起了高校師生的強烈不滿。
熱點:高校頻出花邊新聞
10多條有關高校的報道只有1條是科研報道
在12月18日新浪網的新聞頻道上,記者搜索了關于高校報道的相關新聞,題目分別是:“楊振寧今日與未婚妻相會”、“大學生6年偷書3000冊”、“女大學生與男友分手跳樓”、“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浙江大學設首個在華合作中心”、“研究生氣球書寫求婚宣言騰空而起”、“高學歷者求偶觀調查:女博士稱為幸福自尊不足道”……在記者檢索到的10多條涉及高校內容的報道中,大部分可歸結為“花邊新聞”。只有一條“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浙江大學設首個在華合作中心”可稱為高校的科研報道。從以上檢索結果看出,媒體對于花邊新聞更為關注。與之相對比的是對科教動態的冷漠,比如在12月12日舉行的陳省身先生的追悼會上,記者發現,只有當地媒體和為數不多的幾家中央媒體報道,外地媒體幾乎無一前去。公眾對于高校新聞到底有什么印象呢?記者進行了隨機采訪。當問道“您記得最近高校里有什么事兒嗎?”大多數被調查者說的是“北大女博士做廣告”、“復旦教授嫖娼”、“北大清華拒絕安全套”、“女研究生支持未婚同居”等,甚至對于陳省身的逝世,只有一個被訪者提及。而高校教育改革、科研成果、學術思想的發展,沒有一個被訪者了解。
反應:師生聲討“以偏概全”
有些報道內容可能存在,但不是大學主流
對于楊振寧事件,雖然高校師生都非常關注,但很多人對有關報道都感覺“太八卦了”,“能不能給老先生一點私人的空間”?
“媒體那些報道,可能在大學校園確實存在,但不是我們生活的主流。”北師大一位女研究生氣憤地告訴記者。“
北大、清華、人大等學校的師生們都非常反對這種高校花邊新聞報道,很多老師的意見則更大。一位人民大學法學院的老師說:“這種片面的報道,簡直在誤導公眾對于大學的理解。現在媒體報道的大學成了什么?同居、自殺、偷盜,家長們把孩子送到大學怎么會放心?我們不是回避問題,但絕不能以偏概全。”清華大學負責宣傳工作的一位老師說,“能真正反映學校精神、學術成就的新聞無人關注。有時學校里舉辦全球性的學術會議,記者們即使來了,大多數也是拿了材料而去。會議上真正思想上的火花,往往反映不出來。”
追問:“娛樂”高校誰在作怪
與媒體娛樂化傾向和公眾對高校期望過高有關
為什么大量關于高校的報道會變成花邊新聞。中國社科院新聞傳播研究所蘇綱憲研究員認為,這很正常。媒體娛樂化傾向確實是存在的,這也不僅僅針對高校,“這與整個時代背景是有關的”。北師大文學院蔣原倫教授說,愛看花邊新聞是受眾的天性。從看這些新聞中,受眾會覺得自己很安全,有種滿足感。在如今媒體激烈競爭的年代,媒體很可能就更多地關注花邊新聞。對于高校來說,如今媒體可能更容易從娛樂的角度來關注。
蔣原倫還提出了高校新聞報道的匱乏問題。“高校不是沒有新聞,而是往往很多東西不能做,不能說,這可能涉及很多復雜的因素。有些深刻的問題記者需要花很大工夫去調查采訪,這些新聞當然少。所以說,不少人們關注的問題都看不到,吸引人眼球的自然就是那些花邊新聞了。媒體競爭的壓力和記者的工作狀態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比如這次楊振寧事件的報道,不少記者從內心都不想過多地關注此事,但如何向自己供職的媒體交差是一個問題。“一旦某一社會熱點發生,記者的天職就是追蹤,即使你本身的道德觀不讓你這么做。這不是記者個人的新聞判斷準則,而是與整個媒體的新聞氛圍有關。”有學者認為,在公眾眼里,高校是象牙塔,不應該被世俗的惡習所沾染,高校承擔了它所承受不起的道德責任。因此,高校的一些負面報道往往被夸大。往往很普通的一件事兒,放在高校里就是新聞。
報道應該反映大學精神
北大的一位老師說,我們希望關于高校的報道能夠準確地反映出大學的精神。“我希望,媒體能不能對高校報道換一種思考,不能是社會上什么熱鬧就按照什么來。”媒體關注高校應該關注些什么?一位資深的記者說,比如教育的發展,大學生整體的思想狀況,學術的進展等。“負面東西可以報,個別事件也可以報,但如果把高校看作和其他一樣'娛樂'的對象的話,什么吸引眼球就報什么,我們的高校報道確實有失偏頗了。”有專家認為,媒體應該有自己的價值觀。公眾應該用一個平常心態來看待高校的發展與變化,高校也應該有更大的開放性和容忍性。”(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代小琳)